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年即將播出的獻禮電視劇《解放》劇照。
中國電視劇最高獎——飛天獎獎杯。
電視劇《渴望》劇照。
電視劇《在那遙遠的地方》劇照。
電視劇《潛伏》劇照。
每個時代都有標舉其文學藝術現象的優秀篇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樂府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曾標舉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學藝術。
在現當代以新詩、小說、散文和戲劇標舉了20世紀的文學藝術之后,到了今天,電視劇越來越成為標舉當下的文化符號。
1980年,我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部只有9集的電視連續劇在當時風靡大街小巷。
29年后,該劇重拍以及42集的續集《虎膽雄心》再度亮相中央電視臺,引起收視熱潮。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劇生產和消費國。
擁有最長播出時間和人數最多的受眾
敘述和消費故事的主要渠道
1958年,我國第一套電視設備在北京試制成功。同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播出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這部在現場搭置的實景中拍攝并同步直播的電視劇,甚至不能作為資料保存下來。
時光流轉至2008年,中國大陸已擁有有線、無線和衛星電視頻道3000多個,其中超過半數的頻道播出電視劇,電視劇產量達到502部14498集,全國平均每個電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6.1小時,國內觀眾多達數億人。
多年從事電視劇研究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感慨道:“這種空前的盛況,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今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都難望其項背。”
在《一口菜餅子》誕生時,全國電視機擁有量僅有數百臺,電視仍然是公眾最陌生的傳媒工具。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后,中國電視臺的數量迅速增加。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機也在中國家庭中迅速普及。1987年,中國電視機擁有量達1.2億臺,擁有電視機家庭占全國總戶數的47.8%,電視觀眾達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56%。
頻道資源的豐富和家庭電視機的普及,為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臺凡有條件的都可以制作電視劇。1980年全國電視劇生產迅速達到131集,是前一年電視劇產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成立,電視劇產量比上年翻了一番。
在西方,電視劇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延續著肥皂劇、情景喜劇的傳統。但在中國,初生的電視劇幾乎是“板著臉”與觀眾見面的。為配合當時“憶苦思甜”、“節約糧食”的宣傳需要而制作的《一口菜餅子》,很大程度上是對國家政策的直接闡釋。今天看起來藝術上還十分稚嫩的《敵營十八年》,在1980年廣受歡迎,卻因為突出情節性、戲劇性和驚險性,被一些批評者看作“精神污染”的例子。
電視劇的宣傳教育功能和通俗化、藝術化的形式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認為,中國電視劇的通俗化始于改革開放。“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電視劇突破原來單一政治教育功能的束縛創造了思想條件,而城市電視文化消費的需要則成為了通俗電視劇發展的土壤。”
今天,“好思想、好故事、好人物”已經成為評價一部電視劇優劣的重要標準。不論電視劇主管部門、創作人員還是專家學者,都已經充分認識到擁有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電視劇的重要性。甚至有專家指出,中國電視劇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是與電視劇創作的通俗化、藝術化過程相伴而行的。
“事實證明,最近10年電視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敘事形式,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敘述故事’和‘消費故事’的渠道。”尹鴻說。隨著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發展,電視劇的受眾也在隨著技術更新而不斷擴展。來自權威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通過網絡收看電視劇的網民已經超過3億。這些18到35歲的年輕人,正在改寫電視劇觀眾以40歲以上人口為主的收視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