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發掘單位關系圖
陜西秦俑館與考古院就發掘秦皇陵糾葛三十年
- 核心提示
秦兵馬俑一號坑于今年6月13日開始第三次發掘。由此引發學界爭論。
有專家認為,這次發掘一號坑,僅是兵馬俑數量的增加,展覽價值大于考古價值;陜西省文保處一位官員稱,秦俑館今年獲得團體發掘資格,希望借此展示發掘能力。
自1974年發現秦兵馬俑后,陜西省政府對秦俑發掘一直興趣盎然。2000年省政府還要求文物單位,加快秦始皇陵和漢陽陵陵區考古發掘進度,做好發掘一座帝王陵的前期準備工作。
但由于文物局下屬的秦俑館和考古院兩家單位的體制并未理順,使它們長期處于利益糾葛中,反而使得秦陵勘探調查工作一度陷入停滯。
陜西省文物局官員認為,挖掘秦始皇陵還應慎重,不能被太多利益動機驅使,“發掘秦陵在100年內都沒可能。”
6月13日,秦兵馬俑一號坑在“沉寂”了22年后,開始第三次發掘。
并且秦兵馬俑博物館(簡稱秦俑館)還在當天對外宣布,成立秦陵考古隊,準備勘探秦始皇陵。
5天后,秦俑館的考古隊剛進入陵區便遇到阻攔。
“這是我們的范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6年之前名為考古研究所,簡稱考古院或考古所)秦陵考古隊負責人孫剛偉說,他們不經協商,執意要在陵區勘探,“我們就擋住了。”
秦始皇陵,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一經發現,就成為各種利益追逐的對象。
考古所和秦俑館,作為研究秦陵的主要文物單位,因利益已糾葛了近30年。兩家時分時合。而對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進展,也隨之時而加速,時而遲緩。
“刨土豆式發掘”被停
1978年,200余專家學員、100余官兵帶著翻斗車挖秦兵馬俑一號坑,1年后因不科學發掘被停
6月13日,秦俑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81歲的楊全義在館內售書。10多年來,他一直在館內以秦俑發現人的身份簽名售書。
30多年前挖井的時候,他絕不會想到,自己會因那幾鋤頭出名。
1974年新年剛過,陜西省臨潼縣楊西村為找水源澆地,楊全義等人在村南挖井,沒幾天挖出了“瓦人頭”。
那一天是3月29日。
隨后,新華社在內參上發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國務院于1974年6月30日批示,要求“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護。”
此后參加一號坑第一次發掘的研究員張占民說,1974年正處于“批儒評法”的關鍵時刻。中央有人要為法家人物秦始皇樹碑立傳。但長期以來在文化思想、藝術領域找不到秦始皇的貢獻。一下子發現了6000兵馬俑,他們自然重視。
1976年4月23日,在一號坑的東北方又發現了二號坑。同年,在二號坑以西120米處又發現了三號坑。
“1978年4月,秦俑館一號坑大廳主體工程完成后,就開始發掘。”如今已是秦俑館館長的吳永琪說。
當年吳永琪也參與了那次發掘。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當初組織的“秦俑考古隊”是由11名專業干部構成,后又吸收近200名亦工亦農考古學員,并有解放軍100官兵攜帶9臺翻斗車參與發掘。
一號坑被規劃為27個探方,每個探方有20×20米大小。所有探方同時開挖。
1979年初,陜西省委、省政府為迎接新中國成立30周年,開放秦俑博物館作為獻禮工程。上級指示考古隊加快發掘。
當時媒體將此次挖掘形容為“刨土豆式的發掘”,稱其“修復是開水燙、涼水澆”。
1979年4月5日,時任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帶領專家到發掘現場查看。夏鼐等專家目睹翻斗車進進出出的“不科學”發掘現場。
當日,夏鼐等18位知名專家聯合起草緊急呼吁書,要求立即停止。
張占民認為,假如1979年底全部挖開兵馬俑一號坑,那將是秦俑發掘史上災難性的損失。以當時的人力,僅文物資料都無法整理。
一號坑在1979年被叫停后,只留東部5個探方進行發掘清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派石興邦代表國家文物局的專家指導清理發掘工作。
那年10月1日,秦俑館正式開放,一號坑進行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