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古人淘金時巧遇“寶石之王”
記者:金剛石是典型的非金屬,而金是典型的金屬,按理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兒,可兩者偏偏有關系。
王春云:南朝學者劉道薈著的《晉起居注》第一次闡述了金剛石與黃金的關系,該書載:“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石,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本褪钦f,金剛石出自黃金,來自印度,可以切玉,怎么淘洗都不會消減,或者說怎么使用都不會磨損。這段記載不僅表明金剛石在古代為中國玉雕文化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而且還包含了關于古代人類是如何發現金剛石的科學思想。我們知道,遠古時代的黃金開采主要靠淘洗砂金,人們在淘金過程中偶爾發現了其中雜有一些閃光的石子,這些石子無論怎樣淘洗都不磨損,而這就是金剛石。這是1700年前中國古人對于金剛石砂礦產出狀態和發現歷史的認識。延伸開來,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人類最早發現金剛石的模式。
記者:您的意思是說金剛石和黃金“同居”,古人在淘金時無意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寶石?
王春云:是的。關于這一點,大家只要看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澳大利亞、南非以及世界上其他金剛石礦床的發現史就會明白,這些金剛石礦床幾乎毫不例外地都是先發現砂礦,然后在砂礦工作的基礎上再去發現金剛石原生礦。由此也可以知道中國古人的這條“金科玉律”真是個驚人的發現!即便是今天全世界地質學家在尋找金剛石這種高度分散、特別難找的寶石時,其所依賴的仍然是中國古人在1700年前就已準確描述的方法,即先淘金找金剛石砂礦,再順藤摸瓜找金剛石的原生礦。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金剛石在自然界產出非常稀少,因此找尋金剛石礦床極為困難。唯其如此,有關金剛石在河流砂礦中的產出信息就顯得十分難得,因而彌足珍貴。
記者:根據您“大塊金剛石稀世罕見”的理論,古人在淘洗砂金時發現的應該基本上都些是小顆粒的金剛石,他們會不會隨手扔掉?
王春云:當然不會!在自然礦物中,金剛石金剛光澤最強、折光率最大、色散能力最強。具有多個晶面的金剛石能將射入的白光高度折射,并在折射過程中將白光有效地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單色光,從而顯現出七色霓虹般光輝燦爛的火彩,而這種光彩是自然產出狀態下的任何其他寶石所不具備的。古人正是根據金剛石這些卓爾不群的光學特征來鑒別金剛石的——不管這些金剛石是從河床里通過淘洗得來的小鉆,還是偶爾從地上撿拾得來的大鉆,而且這些鑒別過程基本上不用礦物學家的幫助。
千百年來,山東郯城和臨沂地區鄉村的人們已經習慣于彎腰走路,為的就是尋覓雜草叢中、土塊縫隙或者亂石堆里時不時射出的那一抹強烈的反光,如果偶爾碰巧遇上了,那就意味著他們找到了“夜明珠”,找到了“寶石之王”,找到了驚人的財富。1977年,世界聞名、譜寫中國鉆石發展史光輝篇章的“常林鉆石”在山東臨沂的發現就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