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寫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由于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寫在高麗紙上的,所以書法應該被申請為韓國文化遺產”。據說是韓國提出的計劃近日在中國媒體紛紛報道,稱韓國有計劃將書法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甚至提出要廢除中國“書法”、日本“書道”等名稱,統一使用韓國的“書藝”。就此事,《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韓國的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這是一個誤會。
韓國政府沒有申請書法遺產
本報駐韓國記者只在韓聯社一家媒體上發現了相關報道。韓聯社中文網的這篇名為《中國欲搶先為書法申遺》的文章稱,“由于日前傳出韓國欲將書法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國內再次出現申遺爭論。香港《文匯報》12日援引上海日刊《新聞午報》的報道稱,最近,韓國正積極開展申遺工作,他們欲將書法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文匯報》邀請專家反駁了書法發源于韓半島的主張……”文章只是轉載了中國香港的報道內容,并未提及韓國要申請遺產的問題,更沒有進行突出報道。韓國其他一些主流媒體對此事處理得也非常平靜,沒有過多評論。
為進一步確認事情的真實性,《環球時報》記者13日采訪了韓國文化遺產廳的世界文化遺產負責人趙孝裳(音譯)。她說:“韓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都是由政府出面申請,個人和社會團體沒有申請資格。”她同時說,目前韓國政府沒有申請書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計劃,一些民間個人或團體可能提出過這種主張,但不能代表政府。
誤會產生事出有因
由此看來,韓國并沒有打算將書法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但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誤會,也是有原因的。不久前,韓國將與中國端午節有歷史聯系的“端午祭”成功申遺,前段時間還曾傳出一些消息,如韓國計劃將“中醫”以“韓醫”的名義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準備將漢字申遺等等,都讓一些中國人對韓國個別學者提出的觀點保持高度關注。
針對“韓醫”、“漢字”的問題,《環球時報》記者也詢問了趙孝裳,得到的答復均是,政府沒有計劃申請,可能是個別學者和社會團體提出的主張。針對這些事件,她說:“我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澄清,如果兩國政府層面能保持合作和溝通,將會減少很多誤會。如果一些個別學者或個別團體的觀點影響到兩國民眾的感情,那就太讓人痛心了。”
對于端午節的問題,趙孝裳也向《環球時報》記者進行了詳細解釋。她說:“我們申請的是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所謂端午祭,就是迎接端午時進行的慶祝活動,而不是端午節本身,端午節確是起源中國,但江陵地區的端午慶祝活動則是具有韓國特有文化色彩,包括要舉行祭祀、進行假面舞、農樂表演等一系列傳統活動,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再明確點說,我們申請的是一項慶祝活動,不是一個傳統節日。”
專家建議正確對待
就“書法申遺”風波以及近年來韓國積極申請世界遺產等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他認為,書法“申遺”可能只是韓國個別人或組織提出的,個別人提出和韓國全國人形成共識是完全不同的。他說:“這些事情的歷史沿革和傳承關系在學術界都是有共識的,并不是有個別人提出就會更改歷史。”
張頤武認為,東亞文明是東亞人民共同創造的,東亞的文化財富也是東亞人民共同享有的。“可能中國的影響會早一些、大一些,但東亞各國之間還是互相影響和互相溝通的。‘爭遺’對大家發展自己的文化是沒有幫助的。這種對文化和歷史的爭奪不是最近才有的,過去在韓國也有類似聲音。但由于過去的信息溝通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可能很多聲音沒有被中國人所了解。而在互聯網和博客發達后,這類話題很容易被放大,變成公眾關注的話題。”
“一方面韓國個別人的表述也有些不得體、不恰當,甚至是不合歷史事實,另一方面由于中國一些人也顯得有些敏感。但其實這些事不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很大影響,我們不必將其放大。”張頤武說,“我們應該對這些聲音保持平和心態,因為這并不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地位或是中華民族的尊嚴。并不是說他們申請了世界遺產,中國就會低人一等。這與科技上的發明專利也是不同的。過去中國積貧積弱很容易產生悲情,如今我們綜合國力增強了,沒有必要反應這么激烈。如果對方上升為一個很大的事件,有必要進行討論,但如果只是少數人發表看法,我們其實是可以一笑了之的,并不用太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