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三月十一日電 (記者 殷春永)“道拂春風楊柳花,水流依舊種桑麻。”這是沙漠戈壁包圍的敦煌千年前的景象。在三月十二日中國植樹節前夕,敦煌學研究者向記者披露,卷帙浩博的敦煌簡牘、遺書、壁畫等資料對有關植物資源保護的記錄比比皆是,古代民眾對花草樹木亦種亦保,十分珍視。
《釋迦牟尼如來涅槃會功德贊》記錄:索公“青田數頃,世嗣豐年,綠樹千株,負衣為業。”西北師范大學的敦煌學研究人員解釋說,索家為敦煌顯族,擁有樹木達上千株,遠遠望去,整座園舍隱映在叢林綠樹之中,環境優美。
“除了顯族擁有自己的莊園外,一些普通民眾也有自己的園囿,只是面積小些?!睋?,《沙州善護、遂恩兄弟分家契》里稱:“南園,于李子樹以西大郞,己東弟。北園‘樹各取半’”。得知,該兄弟家擁有南園、北園,植有李子等樹。
在古時,寺院有眾多的園囿,林木繁茂蔥郁,形成了成片的林區。除庭院外,人們也很重視在田間地頭上植種。因此,《敦煌詩》載道:“道拂春風楊柳花,水流依舊種桑麻。”
在莫高窟的壁畫上,描繪有大量的林草樹木。據考察,其樹種豐富,僅第一百零七號唐窟壁畫的樹,大略有二千六百余株。
考古專家發現,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的泥墻上保存了一篇十分珍貴的漢平帝元始五年頒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四時月令詔條》,其中規定:禁止伐木。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
據介紹,民眾對林草植被的珍視又反映在敦煌遺存的許多解夢書中。如:“夢見樹木生者,有大吉。夢見樹木死者,大衰。夢見樹折,損兄弟。夢見上樹者,有喜事。夢見斫竹者,主口舌。夢見草木茂盛,宅旺……”這些解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身處干旱地區的敦煌民眾在內心對于林草植被的珍視和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