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推進,歷史古跡保護和現代規劃建設之間的矛盾,在許多城市中凸現出來。古跡的價值如何評定?哪些要留哪些要拆?標準又是什么?為解決這一難題,江蘇省蘇州市引入了“古建筑遺產評估體系”。量化的標準和細化的規定,為古城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保障。
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淀,蘇州古城里的園林、城墻、河道、街巷等古建筑群星羅棋布,為后代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也留下了保護的重任。在一些歷史街區,老房子的住戶往往過于擁擠,有些居民就擅加改造,致使一些古建筑失去了原有風貌。面對復雜的情況,傳統的保護與管理方式已經有些“力不從心”。
而通過“古建筑遺產評估體系”,專家們會根據年代、居住人的身份、建筑技藝的高低及精細度、建筑保護的完好程度等因素打分,對古建筑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作出評估。評出的分數匯總后,再通過評估體系軟件系統進行區別分類、形成分值。每幢建筑的保護價值得到量化,避免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今年,這一評估體系在蘇州山塘等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應用。街區里居民的老屋和陳舊的小店,將古城蘇州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樸實地留存了下來。
據蘇州規劃局辦公室的魏江生介紹,蘇州實行“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原則,要求保護整個古城以及與其有密切歷史、文化、景觀聯系的地段和風景名勝區。在引入評估體系的同時,蘇州還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貸款貼息或獎勵的方式,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實現了搶修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
為了保護好古城,使之“傳之后世,永續利用”,蘇州不斷探索、創新古城保護之路,在全國連創了多個率先。蘇州先后把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將文保工作列入政績考核指標,把政績與文化遺產保護掛鉤;并出臺了文物維修工程準則,進一步規范文物維修行業。此次古建筑評估體系的建立,也讓蘇州逐步由經驗性的傳統保護,向科學量化的保護轉變。(記者鄭晉鳴 通訊員趙夢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