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 作為擁有世界遺產數量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政府對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愈來愈重視,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18日在全國世界遺產工作會議上說,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達1.4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億多元。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為數眾多的珍貴文化和自然遺產。自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以來,中國已有33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4處,世界自然遺產5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處。
為了確保這些極其珍貴而又極其脆弱的世界遺產的安全和可持續利用,中央財政加大了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投入。據財政部門的統計,“十五”期間中央財政對世界遺產地的112個文物保護項目共投入1.89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了1.2億元,增長近2倍。而“十一五”開局之年的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49億元用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搶險維修等。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央財政引導下,地方各級政府也不斷增加轄區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越來越有力的經費支撐。如2000年至2006年,北京市地方財政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修繕投入近2億元,其中長城3600萬元,天壇5000萬元,頤和園近7000萬元。
“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也取得長足進展。”據單霽翔介紹,一些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的建立,與國際基金組織的合作,以及在保護前提下遺產地旅游業的發展等,都增加了籌措文物保護經費的渠道。據統計,近年來,故宮、秦兵馬俑等處年門票收入超過1億元,曲阜三孔、青城山、都江堰年門票收入也分別達到7000余萬元。
但目前中國的世界遺產地仍普遍面臨保護管理經費投入不足的困擾,單霽翔坦率表示,由于遺產地規模大,古建多,實施搶險維修、保護修繕、安防消防等工程項目所需經費數額巨大,因此,遺產地保護管理的經費投入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記者 曲志紅 崔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