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5月21日電 19日,匯集了900多個項目、總價值700多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2006投融資項目手冊》在第二屆文博會正式發布。專家表示,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開放的閘門不斷打開,文化產業正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爭相發展的“新寵”,中國新一輪招商引資爭奪戰已悄然打響。
新一輪招商引資爭奪戰打響文化產業成“新寵”
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文化領域的資源配置逐步由計劃轉為市場,原來靠上級政府劃撥資源搞文化項目的傳統方式被改變,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視角都轉向了市場,爭奪文化資源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在本屆文博會上,一些地方為了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落戶,可謂想盡了辦法:會議開幕一個月前,河南焦作市就廣邀各地企業組成“文博會文化產業考察團”赴實地考察,最終就6個項目達成了投資框架協議,吸引資金6億元;貴州幾個城市的代表團聯合舉辦項目推介會,簽約項目31個,簽約金額超過65億元。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蔣年云表示,這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對文化產業表示出如此大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產業“魔力”驚人。由于投入低、消耗少、附加值高,切入文化產業,能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是門檻不高,啟動相對容易。中國歷史悠久,各地方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都可以成為發展旅游、影視創作的絕好素材。
三是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目前國家正在倡導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符合產業調整的方向,可以享受眾多的政策優惠。
正因為如此,一些有條件的城市開始將文化產業列入了未來的發展戰略。在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創意產業首次被確定為北京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大因素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呼喚公共服務
對于這些急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地方政府來說,困難是不言而喻的,資金的短缺就把很多地方困住了。云南江城縣前來文博會招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說,當地林木資源非常豐富,他們想搞個根雕加工項目,投資需要500萬元,計劃了好幾年,可是找不到資金來源。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銷售市場。玉雕、漆器、首飾、陶瓷,很多地方都盛產這些工藝品,由于缺乏市場的刺激,沒有進一步加工提升品質,這些寶貝往往都淪為“地攤貨”。比資金和市場更讓人頭疼的是中介服務。“沒有資金,我們可以找資金;沒有市場,我們也可以去找,但如果連哪里會有資金、市場的信息都沒有,我們到哪里去找?”廈門上弦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賢明說。
中介服務,特別是市場信息的匱乏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圍城現象”。 統計顯示,2005年國內文化消費的潛在需求達到55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孕育著廣闊的商業機會,海外資本對于中國文化產業有著濃厚的興趣,新聞集團等國際知名文化傳媒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搶灘中國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由于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對象,更多的資本只能在門外焦急地徘徊。
搭建投融資平臺文博會初顯“魚礁效應”
為實現文化項目與資本的成功對接,本屆文博會下足了功夫。在海外招商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本屆文博會有組織地邀請預登記的專業觀眾2萬多人,其中海外觀眾3421人。同時,他們還與300多家海內外的投融資機構建立了聯系,其中包括很多風險投資公司。
《中國文化產業2006投融資項目手冊》發布會則是其中的“重頭戲”。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王永章說,由于政府相關的社會服務還不到位,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文化產業項目找不到資金、資金找不到合適的項目的問題。《手冊》的發布,就是希望每一個熱心于中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合作項目,從而能在項目和資本之間架起橋梁,最終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很多人為此感到興奮。盧賢明說,文博會好比是為文化產業搭建的一個人工魚礁,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空架子,但國內外的資本和項目都在向這里聚集,最終收獲的將是中國文化產業生機勃勃的明天。(記者 彭勇 李南玲 王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