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原理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云 計 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云計算的藍圖已經呼之欲出:在未來,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最終用戶才是云計算的真正擁有者。
云計算的應用包含這樣的一種思想,把力量聯合起來,給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用。
判斷是不是云計算的三條標準
什么是云計算
到底什么是云計算?這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發現了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到底什么是云,什么不是云,讓人很費解。有人講公有云是云,私有云不是云;還有人說支持虛擬化叫云,不支持虛擬化不叫云,但是Google不支持虛擬化,而我們都認為Google是云;還有人講有1000臺服務器是云,好像999臺就不是云。現在有個別高性能計算中心,什么都沒變,就是名字改成叫云計算中心啦。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打著云計算的旗號呢?要么賺眼球,要么圈錢,各有各的目的。
作為公眾,需要鑒別哪些是真云,哪些是假云。為此,劉鵬教授提出判斷是不是云計算的三條參考標準,供大家參考:
用戶所需的資源不在客戶端而來自網絡
這是云計算的根本理念所在,即通過網絡提供用戶所需的計算力、存儲空間、軟件功能和信息服務等。
服務能力具有分鐘級或秒級的伸縮能力
如果資源節點服務能力不夠,但是網絡流量上來,這時候需要平臺在一分鐘幾分鐘之內,自動地動態增加服務節點的數量,從100個節點擴展到150個節點。能夠稱之為云計算,就需要足夠的資源來應對網絡的尖峰流量,哪怕是突然出現了“賈君鵬”這樣的熱點。過了一陣子,流量下來了,服務節點的數量在隨著流量的減少而減少。現在有的傳統IDC自稱也能提供伸縮能力,但需要多個小時之后才能提供給用戶。問題是網絡流量是不可預期的,不可能等那么久。
具有較之傳統模式5倍以上的性能價格比優勢
看了上面一條,有些人在想,沒關系,多配一些機器,流量再大也應付得了。但這不是云計算的理念。我們還有個性能價格比指標。云計算之所以是一種劃時代的技術,就是因為它將數量龐大的廉價計算機放進資源池中,用軟件容錯來降低硬件成本,通過將云計算設施部署在寒冷和電力資源豐富的地區來節省電力成本,通過規模化的共享使用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國外代表性云計算平臺提供商達到了驚人的10-40倍的性能價格比提升。國內由于技術、規模和統一電價等問題,暫時難以達到同等的性能價格比,我們暫時將這個指標定為5倍。擁有256個節點的中國移動研究院的云計算平臺已經達到了5到7倍的性能價格比提升,其性能價格比隨著規模和利用率的提升還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