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改革開放以來我人口素質全面提高 就業人員倍增

2011年09月14日16:34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一般生育率 就業壓力 就業服務體系 就業機制 就業人員 改革開放以來 就業問題 撫養 人口素質

(三)就業方式趨于多樣化,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和提升

    1、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非公有制單位成為就業增加的主體

    改革開放前,由于限制個體私營經濟發展,1978年僅有個體就業人員15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例不到0.04%。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一系列理論、方針、政策和制度。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也不斷擴大,不僅繁榮了城鄉經濟,增加了財政收入,在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失業人員、促進社會穩定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2007年,我國就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城鎮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比例從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其中,股份制經濟單位就業人員從無到有,已達到788萬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2.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單位從業人員達1583萬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5.4%;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達7891萬人,占城鎮就業人員26.9%。20世紀90年代以來,個體私營企業平均每年凈增工作崗位420萬個,占城鎮每年新增加崗位的58.7%。

    2、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針對過去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的情況,國家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先后將發展重點轉向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以及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等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在增加基本建設投資,積極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重視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就業容量比較大的服務性企業和中小企業。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人員的就業結構發生了相應變化。1978年,我國全部就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的29318萬人,占70.5%;從事第二產業的6945萬人,占17.3%;從事第三產業的4890萬人,占12.2%。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超過了第二產業;1997年,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之和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到2007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31444萬人,占40.8%;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員20629萬人,占26.8%;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24917萬人,占32.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上升9.5和20.2個百分點。從增減的絕對量看,第一產業增加2126萬人,年均增長0.4%;第二產業增加13684萬人,年均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20027萬人,年均增長5.8%。29年來,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成為就業人數增長最快的產業。

    (四)勞動者就業權益得到保障,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1、勞動就業的法制建設逐步成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法制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從1994年到現在的十多年時間內,就業立法明顯加快。1994年,國家頒布了《勞動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專門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是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勞動法》規定了公民平等就業、勞動安全衛生、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的權利,規定了按勞分配的原則及實施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通過貫徹落實《勞動法》,我國先后建立了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勞動關系協調制度、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勞動標準制度、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和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制度。2007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進一步規范了勞動關系,在《勞動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對員工的保護力度。同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就業促進法》,使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強調國家實行統籌城鄉和區域的就業政策,逐步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消除就業歧視,建立就業援助制度,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對就業困難人員給予扶持和援助。此外,國務院修訂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制定頒發了《工傷保險條例》和《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勞動保障部還公布了《工傷認定辦法》、《最低工資規定》等一系列部門規章。通過頒布和實施一系列勞動就業法律、條例和規章,涉及勞動關系的法律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機制逐漸形成。

    2、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我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建立并不斷完善包含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和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等內容的就業服務體系。198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要求在明確“三結合”就業方針的同時,積極成立勞動服務公司,負責對待業人員進行組織、培訓和介紹職業。1989年,原勞動部下發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以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失業保險、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為支柱的就業服務體系。在全國清理整頓公司形勢推動下,兼有部分行政職能的公益性勞動服務公司相繼更名為勞動就業管理局或服務局,以職業介紹為龍頭的四大支柱就業服務事業迅猛發展。1990年,勞動部門總結各地經驗,制定了《職業介紹暫行規定》,把組織勞動力市場的專門服務機構統一為“職業介紹所”,讓其承擔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與就業咨詢的任務。1991年底,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勞動部門共開辦職業介紹所9674所,基本上覆蓋了省、地(市)、縣(區),并向鄉鎮延伸。為適應就業再就業形勢的需要,2003年提出了“就業服務要實現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的要求,就業服務開始進入以人本服務為核心的新的發展階段。2007年,公共就業服務寫入《就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要求縣以上政府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免費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政策法規咨詢、職業供求信息、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和勞動力市場的培育,目前已基本形成多層次的就業服務網絡。就業服務體系發揮了為勞動者求職和企業用人提供指導、咨詢與介紹服務,對初次求職者進行就業前訓練,對失業人員進行轉業訓練并提供失業保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培訓和組織勞務輸出服務,為就業弱勢群體提供就業崗位的重要作用。

    2007年,全國共有各類職業介紹機構37897所,其中公共職業介紹機構24806個。全年公共職業介紹機構介紹成功1981萬人次。年末全國共有技工學校2995所,全年面向社會開展培訓381萬人次。年末全國共有就業訓練中心3173個,民辦培訓機構21811個,全年共開展培訓1960萬人次。全年共有643萬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參加了再就業培訓,64萬人參加了創業培訓。年末全國共有職業技能鑒定機構7794個,全年共有1223萬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年末全國共有境外就業中介機構500家,通過這些機構介紹并仍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就業的人員共10.5萬人。
   上一頁   1   2   3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