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馬 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資料圖片)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主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這是他和歷朝歷代造反者最大的不同,歷來的造反者大約都是走一步算一步,而孫中山早在1906年就手訂《革命方略》,就革命各個階段所達成的目標有明確規范。大致上說,孫中山革命步驟分成三步,第一步奪取政權之后先實行軍事管制,即軍政;繼則過渡到訓政,對人民進行民主化訓練;第三步實現完全立憲,即憲法之治。簡單地說,就是軍法之治、約法之治和憲法之治的三段論。然而,歷史從來就是計劃跟不上變化,武昌起義突然爆發,使一切計劃都顯得那樣跟不上形勢。
革命黨人的努力
武昌起義發生后,孫中山和革命黨許多領袖人物似乎都沒有很快意識到這是革命起死回生的大轉折,他們還沉浸在黃花崗起義失敗的陰郁中,不相信他們不在現場的革命會和他們有關,所以孫中山遲遲不回國,黃興等人也是拖了些日子方才趕到武昌。
由于黃興等領袖的到來,武昌的革命黨人一度很興奮,一部分甚至想用黃興取代黎元洪,將具有立憲傾向的湖北軍政府改造成一個革命性質的政權,或者推舉黃興為兩湖大都督,由黎元洪的部屬變成黎元洪的上級。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反對,這些動議并沒有成為現實。
上海光復后,由于革命黨貢獻巨大,同盟會系列的陳其美出任上海軍政府都督,并于11月11日致電江浙兩省都督,提議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江浙兩省迅速跟進,力主在上海設立臨時議會。
或許是因為北洋軍的主力都壓在了湖北,或者是因為湖北軍政府的外交能力還是稍遜風騷,不太靈光,湖北軍政府對獨立各省的號召力確實比不過上海。11月12日,江蘇都督府代表雷奮、沈恩孚,浙江都督府代表姚桐豫、高爾登致電獨立各省代表盡快前往上海參加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而且更厲害的一著是,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等人組建的江浙聯軍竟然開始成軍,開始準備攻打南京。在上?;I組臨時政府的條件似乎越來越成熟。
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和咨議局代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會議,定名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致電正在倫敦的孫中山,敦請他從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很顯然,上海期望以孫中山的名頭籠住各省,爭取成為未來新政府的中心和主干。孫中山對于這個呼吁心領神會,他在第二天就電復民國軍政府,告以已循途東歸。有了孫中山的回應,上海方面更進一步,于17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議決議電請黎元洪、黃興,即派代表到上海開會,上海方面真的準備號令天下了。
對于上海的強勢,湖北方面當然不高興不同意。11月19日,黎元洪通電各省都督,宣布中央臨時政府設在武昌,敦請獨立各省推薦各部總長人選。這顯然是與上海方面較勁。
湖北當然有資格爭奪未來政府的組閣權,因為那兒畢竟是首義之地。這是上海方面不能不考慮的,所以到了第二天(11月20日),設在上海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議宣布承認武昌為民國中央政府,由黎元洪執行中央政務。這是一個重要讓步,然而當各省都督府代表移駕武昌舉行會議時,北洋系在袁世凱的指揮下,對著武昌、漢口連續猛攻,獨立各省的政治中心又隨著南京光復而轉至上海。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將原本留在上海只負責聯絡工作的各省代表召集起來開會,乘機宣布推選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副之。決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由大元帥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