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參加武昌起義的一群新軍準備奔赴戰場。
保路運動,成了革命導火索
【終于開始了】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4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4省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尤以四川最為強烈。一腦子糨糊的清政府,終于親手點燃了引爆火藥庫的導火索,為自己的葬禮拉開了序幕。
【最早的獨立】
9月25日,同盟會成員吳玉章、龍鳴劍、王天杰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榮縣軍政府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隨后,四川各州縣相繼獨立,成立軍政府。清政府急忙將總督趙爾豐免職,并調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一部分湖北新軍入川。
革命黨在四川的起義牽制了清廷大量兵力,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有力支援。可以說,沒有保路運動,就沒有辛亥革命。
武昌首義,敲響清帝國喪鐘
【三個直接觸因】
(1)起義計劃已定。1911年9月23日,湖北境內最有影響的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布合并,大家決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統稱“武昌革命黨人”。第二天召開干部會議,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后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2)起義新軍恐被調入川。上面說到,清廷正在調遣一部分湖北新軍入川,武漢的防務就相對空虛了。但是,革命黨人原本在新軍中各層級的人事安排被打亂了,不少黨人士兵擔心被調往外地。如果再延擱下去,機會將可能喪失。
(3)孫武弄響了炸彈。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制造炸彈時發生事故,不幸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湖廣總督瑞澄聞聽此事后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蔣翊武聞訊后,決定當夜發動起義,后因武昌小朝街85號起義總指揮部遭清軍突襲而沒有成功。被捕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10日凌晨就義。新軍工程營后隊正目(相當于班長)、革命軍大隊長熊秉坤等人籌備當晚起義,并拉來隊官(相當于連長)吳兆麟作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自己為參謀長。
【20顆子彈打響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上,熊秉坤、程定國、金兆龍等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占楚望臺軍械庫,繼而,大部分新軍積極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占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
《辛亥往事》一書中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革命黨人決定10日夜里第一次集合點名,在營房發動軍變。當時,他們僅有20顆子彈,所需武器要靠奪取楚望臺軍械庫。正是這20顆子彈,要了大清國的命。
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咨議局大樓會議廳,商討組建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會議請咨議局議長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旅長)黎元洪擔任都督。會議通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復。起義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12日,武漢三鎮全部落入革命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