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解放評論:要真正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礎性”向“決定性”推進,很多人的看法是,“這件事不會做得很輕松”。您怎么看?
石磊:我也認同這個看法。這些年來,社會上的資源大都在政府的主導下配置和運行,真的一下子把很多資源交由市場配置,可能還需要一個配套適應過程。比如,進一步規范市場,逐步取消雙軌制等。此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企業各種行為時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商業道德。而現在一些企業本身素質不高,還不能勝任新的要求。
因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去培育市場、發展市場。要有一個過程,讓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讓企業公開公平地去自由競爭,讓法律、管理規定、行業規章成為企業競爭最后的行為底線。再加上政府有效的監管,而不是簡單運用審批手段,這對改善市場功能也是大有好處的。
當然,政府從很多領域退出來后會有更重要的事可做,比如,公共品的提供、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具體到公共品的提供,根據國民經濟的總量和規模,根據社會各階層收入水平,根據城鄉結構、地區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增長與發展的關系、內需和外貿的關系,以及國家在國際上承擔的社會責任,需要研究公共資源如何有效配置。
政府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它的準則就是法律。舉凡重大投資決策,政府不能自說自話,應更多通過人大程序性立法來確保公共投資的安全,確保政府行為規范,確保公眾的權利不被過多侵占。這是建設一個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解放評論:現在有一些人擔心,現有資源配置機制一下子拗不過來。還有人雖然承認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但不愿放棄“強政府”。怎么看待這些觀點?
石磊: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前的6年當中,我們對中國經濟體制到底走向何方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到最后還不是統一意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最終通過的《決定》明確指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至此,人們關于中國改革是否應當定位在市場導向上的爭論就漸漸少了。此后,大家的爭議變成“市場怎么建更好”,而不再是“要不要市場經濟”。
之所以原來有爭論,后來沒有爭論,實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是說有了中央的說法,配置資源的機制就自然建好了。這需要有一個用實踐來檢驗的過程。對于市場配置資源,我們應該給它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實踐來說服那些目前還存有疑義的人,讓實踐來證明市場對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何如此重要,也讓實踐來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