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改革再出發
35年后,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冷戰已經結束。西方遭遇了嚴重金融危機。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持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已回落至8%以下。不少人擔心中國或落入拉美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
解決了溫飽、總體實現小康的中國人對現實的不滿足也在滋長。一系列新的“緊缺”困擾著人們。
對大學畢業不久的“北漂族”陳昊來說,房子成了心結。“北京六環外的房價已超2萬!我每月工資5000元,什么時候才能有自己的房子?但女朋友說了,不買房就不結婚。”
時間的腳步變得更緊迫,但人們還要為繁雜的審批程序奔忙。浙江一個幼兒園從開工到竣工,只用了不到14個月,然而前期審批和后期驗收竟耗時兩年,共計加蓋133個公章。而類似的情況相當普遍。
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也遇到困難。雖然率先打破“大鍋飯”,但它陷入了“一年越過溫飽線,30年沒過富裕坎”的尷尬境地。“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先后創辦過幾個小企業,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這反映出受制于城鄉二元體制,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四大發展要素向城市“凈流出”,成為許多農業地區發展緩慢的深層原因。
貧困并沒有徹底得到解決。僅距北京160公里的河北淶源縣,是中國希望小學的發源地。淶源不少人仍生活在世界銀行制定的貧困標準線以下。這樣的中國人還有近2億。
對于居住在北京的英國藝術家馬特·霍普來說,濃重的霧霾實在令人窒息。他于是設計了一架“會呼吸的自行車”,來過濾空氣中的污染粒子。
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是股市低迷;一方面是買得起車,另一方面是出行擁堵;一方面是許多海外留學生歸國創業,另一方面卻有不少富人移民國外;一方面是人均預期壽命可與發達國家相比,另一方面卻是看病貴看病難,醫患糾紛成為熱點……
對于最引以為傲的中國經濟奇跡,有人也開始抱有疑問。廣交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但今年剛剛結束的秋交會卻顯得冷清。這暴露出中國經濟過于依靠外部市場的脆弱性。而2013年三季度,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仍是主要動力,貢獻率又一次較多超過消費,信貸投放快于預期,基建和房地產仍是貸款需求主要來源。
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以空前智力和定力開啟發展方式轉型之時,這些數據警示:體面的GDP是否依然建立在舊有發展模式復歸的基礎之上?再不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改革,經濟周期的波動或將更加頻繁,且更多受制于外部環境。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剩7年時間,任務非常艱巨且緊迫。
有人將之歸于科技創新的薄弱。的確,改革開放35年,中國人還沒有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多年空缺。
也有人將之歸于腐敗的侵蝕。十八大后,中國十余名違紀高官落馬,彰顯了中央反腐決心與成績,卻也表明了形勢的嚴峻。
種種情況說明,中國來到了一個關節點,這正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改革,要再出發。
一些觀察人士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改革的歷史新起點,規劃的是“中國經濟升級版”、“中國經濟奇跡第二季”。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的一次會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