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重大舉措,是動員和指導全黨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廣大黨員干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推動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本報自今天起開辟專欄,系統解讀全會精神。
“十二五”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一個最大亮點。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發展中也面臨許多問題,如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投資、出口、消費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大,收入分配關系亟待理順,等等。所有這些,都凸顯了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會提出了“五個堅持”,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五個堅持”,為“十二五”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系統、清晰的路徑,是中央對此做出的最明確的戰略部署,對于增強我國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對于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其一,更加明確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重要的協調機制。現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我們最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需,使得我國長期徘徊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而勞動者在產業鏈低端得到的低收入,又反過來嚴重地制約了內需的擴大,從而使經濟發展進一步依賴外需,并使價值鏈的低端地位被鎖定,出現不良的“自我強化”現象。因此必須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打破這一循環。從我省來說,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如內需和外需的比例,投資、消費和出口的比例,以及勞動者收入的比例等,改變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
其二,更加明確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的實現機制。改變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低端地位,走集約化發展道路,一靠加大研發、設計等投入,靠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產業鏈創新,二靠品牌、營銷、網絡等資源的創新、創造和獲取。過去那種靠拼價格、拼土地、拼投資、拼消耗等犧牲資源和環境謀求發展的道路不可持續。發展創新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省走向經濟新高地的必然選擇。
其三,更加明確了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機制。約束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函數不同,發展的路徑和效益也大相徑庭。把追求GDP作為主要目標,忘記了發展的本意是為了改善民生,必然出現犧牲環境謀求增長、不惜代價消耗資源追求產值等非理性行為。而把民生作為約束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函數(主要構成因素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等),其發展的方式一定是集約型的,一定是人民群眾受益型的,也一定會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歡迎。
其四,更加明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的操作機制。“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抓手,同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內容。為此,一是要提升我省的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水平,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支撐體系。二是要倡導綠色理念,培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文化基礎。
其五,更加明確了進一步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機制。改革開放是中國復興的主動力,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巨大引擎。應該看到,改革開放到了今天,許多淺層次的矛盾已經解決,不推進深層次的改革包括政府層面的制度改革,不實施新的開放措施和辦法,那么,制度層面的發展動力就會衰減。江蘇鄉鎮企業的異軍崛起,外向型經濟的蓬勃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向創新經濟華麗轉身,同樣必須依靠改革開放。
綜上所述,“五個堅持”所形成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是一個由導向機制、協調機制、實現機制、操作機制和動力機制所構成的有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宏大系統工程,它在理論上具有高度統一的邏輯關系,在決策和操作層面上也具有密切相關關系。它是我黨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要牢牢把握“十二五”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堅決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