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科技部長: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改善民生

2010年11月12日19:38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科技特派員 落腳點 建設創新型 鋼耗 國際金融危機 科技人員 出發點 科技發展規劃 十一五 973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十一月四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采訪。汪永基攝(新華社發)

●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是我對科技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解 

●重大科技工程和產業結合,獲得的是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我們必須在基礎研究上超前部署。面向未來,我們仍然要繼續加強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

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改善民生

記者:科技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關系?

萬鋼:舉個例子,我國要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22%左右的人口,保持糧食的供應,是很關鍵的事情。袁隆平、李振聲這樣的大科學家研發出提高產量和品質的農業技術,一批批農村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推廣應用,我們才能每天吃到噴香的米飯、饅頭。

我前些日子到江蘇連云港,看到一家民營企業自主研發出的抗癌藥,使用整個療程只要8000元。而過去患者使用進口藥,要花4萬元錢,還沒有現在的國產藥療效好。4萬元是多大一個坎?過去多少病人在這個坎上過不去。

再回想應對甲感時,我們可以在3天之內完成布防,一個月之內就研發出疫苗。這也是科技力量為老百姓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氣候變化和突如其來的災難、災害,雖然有時不可預測,但我們應該具備抵御的科技能力,這同樣關系到民生。

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是我對科技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解。  

這次中央在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當中,特別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一直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改善民生。

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科技凸顯力量

記者: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科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萬鋼: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看似不期而遇,但可能正是我們在經濟發展當中必然要碰到的問題。透過這次沖擊,反映出我們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太大,也反映出我們的產品技術含量還不是很高,容易被別人的產品替代。從這個角度說,發揮科技支撐能力,推動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是一個大的課題。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起到了重要作用。從16個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來看,它們起到了支撐發展、改善民生的作用。比如,3萬噸的垂直擠壓機是高壓輸氣管道、汽車等生產制造中的一個關鍵設備。有了它,相應產品的價格降了1/3以上。這個設備目前不僅國內汽車企業在用,合資汽車企業也在用。

實際上,當重大科技工程和產業結合的時候,獲得的是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所以,對重大專項,我們要看成果,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推動效應。重大專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出的不僅是一兩個產品,而且能將一個產業鏈拉起來。

其次,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也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在重點行業和重點產業,發揮轉制院所在行業的領頭作用,為企業構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帶動企業的創新。

讓我感動的是,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主動深入企業第一線,帶著技術去幫助企業特別是轉型的中小型企業更新產品、調整工藝、降低成本、加強管理。

據了解,目前工業和農業戰線的科技特派員已經有10多萬人。僅廣東一地就有來自全國100多所高校的科技人員在為企業服務。玩具業是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一個行業。我在一個企業看到,在高校科研人員幫助下,通過技術創新,原來只賣100多元的產品現在賣到了1000多元,價格提高了10倍。

科技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記者:怎么看待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萬鋼:我舉個例子:首鋼在奧運會的時候搬到曹妃甸,實施了節能的新型鋼鐵生產流程。整個流程運轉以來,鋼耗降低了10%以上,同時還“副產”出一個發電站和一個建材廠。這就是科技服務經濟、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力量。

2009年,我國研究型大學總的科研經費是727億元,有一半以上是來自社會和企業。我在江蘇徐州的中國礦業大學,看到70%的研發經費來自于企業的委托,有一些就是從煤礦企業直接來的,他們關于煤礦安全技術的研究項目很多。

此外,一批轉制的院所,從其服務行業中得到的科研收入遠遠高于從國家各級政府拿到的經費。加上他們的生產型收入,這個數字就更高了。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提高,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記者:科學技術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迫切性有多強?

萬鋼:當前,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正越來越快,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轉變成為產品,服務國家和社會需求。

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情況下,56個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是7.8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了國家的10%左右。我們所熟知的華為、中興、奇瑞,以及其他行業的著名企業,全都是從高新區里面出來的。

科技人員面向市場進行開發,科研資金也按照市場方向來配置。科技部從1999年開始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10年來投了大概100個億,支持了兩萬個科研項目、兩萬多種產品的開發。

去年推出的創業板,已經有130多家企業,90%以上是由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成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80%以上得到了各類科研計劃、創新基金和各級政府基金的大力支持。很多企業家說,“當年的第一桶金成就了我們的今天。”

2009年,國家中央財政科技資金大概投入了1540個億,帶動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支出達到5700多個億。這個帶動率,我跟歐洲、美國的同行談起來,他們都感到十分敬佩。

目前,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奮斗目標已深入人心,通過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用結合,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和效益將越來越高。

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前沿探索

記者:基礎研究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萬鋼: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上能夠開始建設實驗電場,不是“十年磨一劍”,而是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在太陽能、電動汽車等領域,如果沒有10年前的部署,我們今天在國際上將沒有任何話語權。由此看出,我們必須在基礎研究上超前部署。面向未來的10年,我們仍然要繼續加強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

有一點必須講清楚:并非每一個科研項目都必須實現產業化。在重視應用研究的前提下,我們加強了基礎研究。我舉一個數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也就是“973”計劃,已達到了35億元的經費規模,相對于2005年增長了5倍。中央財政在科研上的投入,基本上保持了20%的增長率。而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還超過了這個速度。2007年開始,我們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穩定的支持,到2010年達到了30個億。

“十一五”的開始之年,是我們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公布之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經過30多年的改革,科研體制產生了變化,企業在應用研究領域逐漸成為了主體,大學的服務功能在不斷增長,轉制的院所已經成為行業的領頭羊。但是,企業創新能力還是比較弱。我們應該更加關心怎樣把基礎研究產生的知識創造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記者 余建斌)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