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科學家認為藍細菌等食巖細菌采集火星表面寶貴資源,為未來人類基地提供條件
近日,研究人員稱,微小的食巖細菌可以采集火星寶貴的資源,并為人類首次殖民拓展提供基礎條件。但是,通過食巖細菌改造火星表面成為新地球的計劃并非短暫時間內完成的。
目前,最有希望的火星拓展細菌是藍細菌,它源自地球25億年前,差不多能在地球任何環境利用光合作用將陽光轉換為能量。同時,藍細菌和其它食巖微生物已被證實能幸存于歐洲“BIOPAN”平臺和國際空間站“EXPOSE”平臺的真空環境中。在低地球軌道范圍內,僅有強烈的太空輻射抑制藍細菌生存的不利條件。英國開放大學地理微生物學家查爾斯?科克爾說:“這些微生物能夠完全承受異常惡劣的環境,但我們對它們可承受真空環境的能力感到驚奇!”
微生細菌除可采集資源,還可作為“太空探險家”
在地球上科學家已成功地利用細菌提取資源,全球25%銅資源就是使用細菌提取。這些細菌也可在其它行星實施類似的功能,從而制造返回地球的火箭發射燃料,或為自給自足型人類基地提供必需材料。科克爾和同事最初期望藍細菌能夠處理月球和火星上發現的巖石,他們測試了幾種類型的藍細菌,并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行星和太空科學》雜志上。一種叫做“Anabaena cylindrica”能夠對所有類型的巖石進行采集,其中包括較高和較低硅含量的巖石。它們暴露在干燥的模擬火星環境中可持續存活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