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理論物理前沿領域熱點的“暗物質”,一直被認為遠離地球,飄散在太陽系以外的某個無名角落里。但據美國“太空”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神秘的暗物質可能就隱藏在地球上。這一有待證實的新發現讓科學界為之一振。
暗物質是什么?連科學家們也不敢說自己很了解。不過我們知道,暗物質一旦被證實,將為物理界以及整個人類的認識掀開嶄新的一頁。
經過堅持不懈的觀測工作,去年12月,美國科學家安裝在明尼蘇達州地下700米的暗物質探測器有了反應,該反應被認為極可能是“暗物質”引起的。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美國權威期刊《科學快報》上。
雖然自從被提出以來就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暗物質隱藏了許多現代物理學的秘密——宇宙的起源和組成、基本粒子的性質、時間的流逝等,涉及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物理學中最高深的理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這則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專業媒體甚至大眾媒體井噴式的報道,美國《大眾科學》雜志、《科學美國人》雜志、英國《新科學家》雜志、英國《衛報》和《每日郵報》等,都在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
宇宙中僅5%是可見物質
在科幻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暗物質這個詞。盡管如此,暗物質卻絕非出自某位科學幻想大師之手,而是有著確鑿的根據。它是1934年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茲·茲威基在研究星系團中星系的軌道速度時,為了解決“缺失的物質”問題而提出的概念。
當時茲威基經過計算認為,星系的平均質量實際上比根據其亮度計算出的質量大160倍,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物質是不可見的。
起初,茲威基的結論沒引起重視,直到約40年后,人們在研究星系中恒星的運動時遇到類似的困難,暗物質的說法才逐漸獲得認可。目前,天文學領域很多證據都支持暗物質存在的說法,包括引力透鏡(光線在經過星體邊緣時受引力場作用發生偏折的現象)研究和宇宙膨脹率。
說到暗物質,這里不得不提到它的“近親”——暗能量。兩者很容易混淆,一些非專業媒體在報道時,也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暗能量是人們在建立宇宙的膨脹模型中提出的假想,指一種充溢空間的、具有負壓強的能量,它很好地解釋了已被哈勃望遠鏡證實的宇宙加速膨脹的現狀。
與暗物質相比,暗能量在分布范圍上廣得多,占據著宇宙結構的絕大部分。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數據,暗能量約占宇宙結構的70%,暗物質約占25%,剩下的約5%是可見物質。
所謂信號只是“狼來了”?
這次發現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與天文學院助理研究員安吉拉·萊瑟特與她所在的團隊的收獲,他們的實驗數據源于一個深埋在地下的暗物質探測器——CDMS探測器。該探測器被埋在明尼蘇達深達700米的地下,以周圍的巖石、塑料、鉛、銅等物質來阻止暗物質之外的正常微粒到達探測器,這樣可能與暗物質相混淆的宇宙射線和其他粒子就被排除在外了。探測器本身不大,跟冰球相仿,主要由鍺元素和硅元素構成。
探測器的構造是基于這樣的原理:暗物質主要由“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組成,這種粒子能和鍺原子或硅原子發生核反應,產生的特定信號能被探測器捕捉到。一旦觀測到信號,就可以確定有WIMP穿過探測器,即“暗物質來了”。研究人員已確認有兩個信號可能與暗物質有關。對科學家們來說,此次實驗盡管不能完全確定暗物質的存在,卻在提高探測精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是第一次有研究聲稱可能發現暗物質了。2007年,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附近的巨石峰國家實驗室曾發布消息,稱探測到了WIMP,一時間引起轟動。但后來有多位學者對巨石峰國家實驗室使用的DAMA探測器提出質疑,最終這一發現沒有獲得科學界認同。
從科學研究的嚴格性上講,萊瑟特等人的這次發現也可能是“狼來了”。美國《大眾科學》雜志分析說,即便是發現了信號,也絕不能馬上斷定暗物質存在。這主要是由于WIMP不是一種被了解得很清楚的粒子,而是一類粒子的總稱,至今科學界對WIMP家族有多少種粒子、其物理性質都不甚清楚。另外,用WIMP作為暗物質存在的依據也不一定可靠,因為暗物質與硅或鍺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涉及一系列粒子和力,而WIMP只是其中一種。
科學家全力追循暗物質足跡
作為“光明”的反義詞,“黑暗”一向不會給人帶來愉快的聯想,但恐怕“黑暗雙塔”——暗物質和暗能量要顛覆這一思維定勢了。萊瑟特等人的研究暗示,暗物質可能就在地球上,這意味著我們每天都在和這種神秘的物質打交道。而暗能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推算,暗能量彌漫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看不見,摸不著,目前無法被探測到。
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種假想概念,支撐著人們在21世紀建立起來的眾多理論——粒子模型、宇宙膨脹、宇宙輻射等。“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是21世紀科學史的大挑戰。”2008年10月12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隆重紀念望遠鏡發明400周年——科學大師演講會”上這樣說。這兩種假想被證實或是被否定,都將對物理學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到目前為止,“黑暗雙塔”只統治著物質尺度的兩極——動輒數億光年的星系尺度以及小至百萬分之一納米(1納米為十億分之一米)的亞原子尺度。但這只是暫時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考慮這兩種物質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它們只在兩極尺度產生顯著的影響,還因為我們不了解它們。
科學家正全力以赴地追循暗物質的足跡。萊瑟特所在的研究小組打算將探測器升級到更靈敏的水平,以期發現更為實質性的暗物質信號。另一個可能在地球上找到暗物質的辦法,是依靠高能粒子加速器,它可以將比原子還小的亞原子微粒加速到光速,再進行相互碰撞,這種極大的碰撞能量會產生異常粒子,其中包括暗物質。目前一些科學家將希望寄托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身上。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加速器,LHC有足夠的能量去產生暗物質粒子。 (森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