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打磨:
國產“地球儀”已現鋒芒
“Google Earth”能玩得轉,是依靠衛星影像圖下面的“虛擬地球儀”,它能處理各種影像數據,實現搜索功能。“我們要建自己的‘Google Earth’,也需要有這種‘虛擬地球儀’”。
李德仁說,為了做這個“虛擬地球儀”,他和龔建雅等教授花了近10年時間,最終完成了一種叫作Geo Globle的軟件,為我國打造自己的“Google Earth”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項軟件技術已經通過全國多位院士的集體評審。評審報告上說:“該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多源多時相海量空間數據分布式管理、異構地理信息互操作等方面有重要創新,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可以作為我國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軟件。”
陳靜告訴記者,雖然還沒有確認該軟件就是國家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系統,但它確保了實現這個項目完全國產化。“如果使用國外軟件,還不談能否實現我們的共享應用要求,在安全保障上就存在風險”。
陳靜說,這一軟件能同時處理多種來源的數據,包括三維地形圖、航拍影像圖、三維模型,同時還有矢量數據,如地理邊界、鐵路、公路和航線等信息,這些是“Google Earth”所沒有的。
目前,Geo Globle軟件已小試牛刀,分別在黑龍江地理信息系統、福建電力系統和國防領域試用,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陳靜說,有這個軟件作支撐,對于行業和相關部門的數據服務將更加精準。比如規劃部門需要搞清楚每家每戶的宅基地、房屋界限,通過這一系統,可以達到對房屋的每個臺階都能準確定位,房屋邊界的影像數據誤差微乎其微。這個平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通過技術集成,可以將不同部門的數據疊加到同一界面上,類比分析非常直觀,而且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可以避免各個部門在這方面的重復建設投入。
大功告成:
尚需多方協調規劃
李德仁說,目前這一方案已經向國務院提出申請。“當然,現在要建設我們的這個平臺還要有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做。”陳靜說,“在數據獲取的平臺問題方面,雖然各個部門都有這些數據,但如何將這些數據集中放到一個平臺上實現共享,需要協調規劃;哪些數據需要擴充,哪些又需要進行區分加密處理,這也需要協調確認。”(本文來源:漢網-長江日報 作者:諶達軍 實習生宋強 涂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