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科學家實現世界首個量子中繼器
“雖然不能指望2009年就能用上量子計算機,但是在2008年,物理學家們向這個目標邁出了重要的步伐。8月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實現了首個‘量子中繼器’,借助它量子通信可以達到任意遙遠的距離”。歐洲物理學會在年度十大成就介紹中,如是評價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小組的成果。
量子通信和計算利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效率高而且絕對安全,是通信和計算技術的發展方向。但作為量子通信的基本資源,脆弱的糾纏光子易被信道吸收,造成信號隨通信距離指數衰減、誤碼率提高。因此,目前量子通信的距離被限制在100公里的量級,仍然處在初級階段。如何提高這一距離是世界難題。
《自然》雜志8月28日報道:潘建偉及其同事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這種量子糾纏可以被讀出,并轉化為光子糾纏,以進行進一步的傳輸和操作。《自然》稱該工作“掃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絆腳石”。
潘建偉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多次被歐洲物理學會或美國物理學會評為“年度十大進展”。
8.神舟七號升空我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9月27日下午,當翟志剛的聲音從遙遠的太空傳來時,地球上的中國沸騰了!而世界也睜大了眼睛。
身著純白色國產艙外航天服“飛天”的翟志剛,出艙后揮動鮮艷的五星紅旗。隨后,他取下飛船軌道艙外事先安裝好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交給留在軌道艙里的劉伯明。接著,翟志剛在浩瀚的太空里緩緩行走。
當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后順利返回軌道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技術突破,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的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
隨著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太空漫步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日益突出,其最直接并為人們熟知的作用是完成太空作業,修復載人航天器或其他航天器上的受損部件。今天,太空科技的頂峰是建立空間站,掌握太空出艙活動這一關鍵技術,對建造太空站及后續送航天員上月球至關重要,具有指標意義。
“神七”飛行的另一項重大技術突破,是首創飛船伴飛小衛星的太空拍攝,小衛星將會拍攝航天員進行太空漫步及取回空間實驗樣品過程的彩色圖片,為今后改進操作提供重要參考。
這次“神七”航天員出艙,除了在艙外航天服、伴飛小衛星等標志性項目上展示中國航天科技已取得重大突破及邁進一個新里程外,同時在長征火箭的推進、“氣閘艙”設計以及衛星通訊傳送、地面監測及回收著陸上,都較“神五”、“神六”有所創新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