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8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發生了太多值得回顧并被永遠銘記的事件。經過數十位科學家的評選以及近萬名網友的票選,《環球科學》評出了一年來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新聞。其中,生物、能源和材料領域的進步,或許很快能夠轉化為產品,真切地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物理、航天及空間探測等領域的進展,讓我們切身體會了科學探索道路的曲折及成功的喜悅;生態領域則再度敲響警鐘,提醒我們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
NO 1.火星北極挖出水冰
2008年5月2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地區成功著陸。它的科學使命是研究火星極地氣候、環境及土壤,研究火星地表及表面下層環境中存在生命的可能。6月中旬,鳳凰號在火星地表開挖溝槽,取土化驗。拍回的照片顯示溝渠底部出現的神秘白色物質,可能是鹽,也可能是水冰。幾天后,這些物質逐漸消失,證明它們是冰凍的水——這是迄今為止火星上存在水冰的最直接證據。鳳凰號對土壤的分析也表明,火星土壤能夠維持生命生存。鳳凰號還在火星上觀察到了霜凍現象,并觀察到了高空云層中的降雪。不過,鳳凰號并未在火星上發現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11月2日,鳳凰號探測器因火星北極冬季的到來而停止工作,為期5個多月的探測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NO 2.中國太空行走第一步
2008年9月25日,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長征二號F型火箭發射升空。9月27日16:39,身穿國產“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打開艙門,執行我國首次太空出艙任務,成功取回放置在艙外的試驗品。9月28日傍晚,神舟七號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為將來建造空間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七號在飛行過程中還成功釋放了伴飛小衛星,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NO 3.干細胞技術逼近實用
2008年2月15日,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參見本期第82頁《山中伸彌:為細胞重新編程》)借助逆轉錄病毒,將4個基因轉入小鼠肝臟細胞和胃黏膜細胞,培育出誘導多能性干細胞(iPS cell)。與原來用皮膚細胞培育出的iPS細胞相比,這種細胞引發癌癥的幾率大為下降。兩個月后,山中伸彌又與日本理化研究所的高橋和利(Kazutoshi Takahashi)合作,利用由小白鼠皮膚制成的iPS細胞,成功制造出視網膜感光細胞,可用于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疾病。
在傳統干細胞研究領域,2008年1月17日,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首次通過克隆技術,用成體皮膚細胞培育出了晶胚。利用晶胚可制造胚胎干細胞系,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各國科學家還相繼利用干細胞培育出皮膚組織、下丘腦神經細胞、犬類骨骼等。這些研究成果表明,干細胞技術離實際應用已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