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舉行的總裝陸裝科研訂購部財務價格工作會議傳出消息:近6年來,該部全面推進裝備價格工作機制創新,共核減裝備購置費100多億元。他們的經驗在全軍裝備價格理論研討會上進行了推廣。
從“面對面”到“背靠背”
派審價員到承制單位面對面審價定價,是陸裝訂貨的傳統做法。近年來,這種做法弊端日益顯現:有的企業漫天報價,審價連砍三刀不見血;有的審價人員礙于人情,定價往往就高不就低;有的甚至接受吃請及紀念品,致使裝備價格不合理上漲。
為改變這種狀況,該部6年前創新審價模式,由面對面審價定價向背靠背地科學定價轉變:第一步,財會人員到承制單位調研,收集原材料價格目錄、設備折舊依據等影響價格因素的原始資料,摸清裝備生產成本底數;第二步,審價人員通過互聯網下載各種原材料的價格資料,打電話到配套廠家進行詢價,對訂貨量較大的配套件價格進行重新評估;第三步,組成專家審價組,在不接觸承制單位的情況下,依據原始憑證和第一手價格資料,背靠背地進行科學計算,綜合評估,準確定價。
思路一變天地寬。審價定價模式的轉變,使困擾多年的面廣難監督、違規難杜絕等難題迎刃而解。“十五”以來,他們先后對600多種裝備進行了背靠背地審價,核減承制單位報價數十億元。
從只升不降到合理浮動
裝備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承制單位的壟斷性,難免帶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弊端。為改變“一朝定價、只升不降”的狀況,該部從建立健全裝備成本資料檔案入手,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在“熟悉產品、了解行情、掌握動態”上下工夫。
他們先后對陸軍裝備歷年價格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編出各類裝備價格目錄10多冊、審價資料300余冊,建起了較為完善的價格資料數據庫。在此基礎上,他們對老裝備進行價格預測,掌握價格變動趨勢,實施動態監控,重新審查定價。僅去年就有9種裝備有一定幅度的降價,節約裝備經費近億元。
注重技術與經濟的統一,是促進裝備成本降低又一重要舉措。他們要求審價人員,不僅要懂得價格理論和知識,還要熟悉裝備性能與構造。在某操作訓練彈審價過程中,審價人員從滿足戰技指標要求出發,提出改進建議并被科研部門采納,使該裝備單價降低17.89萬元,訂貨節省經費數千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