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這是航天員準備進行低壓艙訓練。新華社發
水槽:水下的人造太空
頭一次進水槽,翟志剛有些興奮,他走來走去,動作量也都比較大,沒注意保持體力。水槽訓練,并不像在水立方游泳那樣輕松簡單。十分鐘過去了,感覺比較累了,沒勁了。就在你沒勁了的時候,正式訓練開始了。
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簡稱“航天員中心”)模擬失重水槽的三層大廳門口,正面墻上是一段醒目的標語:“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神七航天員“太空行走”的訓練,在這條標語的時刻提醒下進行。
神五、神六空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地面模擬,但神七艙外活動狀態在地面是無法完全真實模擬的。人在地面上的五大基礎動作即坐、立、行、跑、跳,在天上就都不靈了。這就需要事先周到的地面設計和訓練來改善和預防航天活動的操作欠缺。這些訓練都將在水槽中完成。
模擬失重水槽是出艙活動地面模擬訓練的關鍵設備。這座建成于2007年的水槽直徑二十多米,深十多米,水槽內放置一座按真實飛船全尺寸建造的獨立艙段,用以航天員身著水下訓練服進行艙外活動的模擬訓練。“水槽”的全名叫大型中性浮力模擬水槽,簡單來說,就是在地面模擬的太空失重設施,在水槽里就可以開展完成艙外活動任務所需的訓練。所謂中性,就是施加在物體上的重力與浮力大小相等,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維持一種隨遇平衡狀態。
美國航天員在修復哈勃望遠鏡的“近視眼”和“顫抖癥”時,事先在水槽里進行了四百多小時的訓練。
神五“神六”主要是依賴艙內本身的自動化,但神七是以航天員操作為主,地面只是做支持輔助工作。比如,上天之后,航天員要脫下艙內服,從架子上取下艙外服裝,打開來,重新安裝,氣瓶、凈化罐都要在出艙前從艙壁上取下來安裝,把各種氣液路管連接好,然后進行測試,合格了才能出艙。
這所有的工作對航天員的體能和心理帶來了很大的考驗。
神七航天員翟志剛第一次穿著艙外服到水下訓練,頭一個感受就是累,尤其是上肢,在失重條件下全靠手來控制身體,只要艙門一打開,人體一出艙門,抓住扶手,兩只手就時刻處在用力狀態,一直到返回艙內關上艙門。
雖說是失重狀態,沒有重量,但服裝加人的質量將近200公斤,這么大的質量全靠兩只手來控制,負荷相當大。同時,人穿上艙外服之后,手的活動范圍減小了,手的功效降低,更增加了訓練的難度或強度。
■四大地面功課:水槽模擬失重、出艙模擬、艙外服試驗和心理相容性訓練。
■10年里,航天員共接受了8大類58個專業的訓練,被稱為上天的“58個階梯”。
頭一次進水槽,翟志剛有些興奮,他走來走去,動作量也都比較大,沒注意保持體力。水槽訓練,并不像在水立方游泳那樣輕松簡單。十分鐘過去了,感覺比較累了,沒勁了。就在你沒勁了的時候,正式訓練開始了。
這次體驗,對翟志剛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提醒———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須通盤考慮,合理安排。在水槽中模擬艙外任務時,航天員往往一下水就是3個多小時,上岸后,常常連拿東西的力氣也沒有。
而兩人的水下配合訓練比單個操作又要艱難很多。艙是圓柱形的,空間比較小,兩個人穿上艙外服以后,左右換位很困難,活動時還要注意到自己后面的空間,不能用太大的力氣,怕直接磕碰后面的艙體設備和艙外服背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