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間吞食過程
網易探索4月10日訊,據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資訊網報道,近日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通過長期地觀測后確認,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竟然是一個巨大的吞噬殺手,銀河系可以輕松地將周圍的小星系吞噬掉,使它們成為自身的一部分,而天空中時常出現的星系殘骸(原文如此)則是銀河系吞噬周圍星系后剩下的殘余。目前,天文學界對于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的這一研究結論顯示了濃厚的興趣。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院的專家們在該大學斯特姆洛山觀景臺(Mt Stromlo Observatory),利用大墨爾本望遠鏡(Great Melbourne Telescope)對銀河系進行了觀測。
他們將多方面數據綜合整理后得出結論:巨型長條狀星系殘骸應該來自于銀河系相鄰的星系。而他們也同時推斷——這些殘骸是被銀河系“吞噬殺死”后造成的,它們是星系間“蠶食”的犧牲品。科學家們確認,人馬矮星系(Sagittarius dwarf galaxy)的一部分,由于受到銀河系的吞噬而被剝奪出原星系。人馬矮星系的在被銀河系吞噬殺死的過程中,逐漸被伸長,并將最終解體。
而據這次研究的負責人科勒爾(Stefan Keller)博士透露,在對銀河系吞噬現象的觀測過程中,科勒爾博士與他的研究團隊對15000多張天文觀測圖像進行了篩選、整理,對一種名為天琴RR型變星(RR Lyrae variable stars)的十分罕見的規則跳動恒星(pulsating star)進行了細致研究。
通過對天琴RR型變星的觀測,科學家們清楚的找到了其與銀河系及人馬矮星系之間的重要聯系,對銀河系的“殺手本色”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礎。與此同時,科勒爾博士與他的研究團隊還對被吞食的星系殘骸(恒星殘骸)進行跟蹤觀察,科勒爾博士表示,“因為剛剛解體的星系殘骸最為活躍,這也就為我們提供了觀測的最佳機會。通過對它們的觀察,我們便可以很容易的測算出銀河系的質量與形狀。”
科勒爾博士認為,銀河系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的吞噬小一些的星系。在銀河系的形成初期,銀河系正是通過不斷地合并周圍小星系,使得自身重量不斷增加,而那些被吞噬了的星系同時也成為了銀河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勒爾博士風趣地表示,銀河系吃掉了無數豐富的盛宴,而與那些被吞噬了的大型星系相比較起來,人馬矮星系只不過是銀河系正餐后的薄荷糖罷了。”澳大利亞科學家們將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份的《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而這一發現在世界學術界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