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遠望三號10月31日電(記者 王玉山)正在南太平洋某海域對嫦娥一號衛星 進行海上測控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海上特有的“另類”生活。
暈船
第一次出海的人,很少有不暈船的。
暈船是遠望人必須過的第一關。船員們開玩笑說,“暈船,說明小腦發達,聰明。如果不暈船,那就……”
暈船的下一步是“交公糧”——這是船員們對“嘔吐”的形象描述。
翟磊,甘肅人,某高校雙學士,剛畢業,第一次出海。遠望三號船剛到長江口時,這位高高大大的西北小伙子,很快就向大海“坦白”了:頭暈暈乎乎,走路發飄,胃里面翻江倒海,茶不思,飯不想,只恨不得趴在床上不起來。
一首“暈船歌”很形象:“一言不發、二目無神、三餐不進、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久)臥不起、十分難受”。
但暈船也并非難以抵抗。老船員告誡,一定要堅持鍛煉,堅持吃飯;千萬別吐,否則“一吐不可收拾”。
時差
遠望三號船從國內出發,到南太平洋上赤道附近測量海域,期間有5個小時的時差。
開始的一兩個小時感覺還不明顯,到5個小時后,各種癥狀就一下子凸現出來了。
平時滿員的餐桌開始不斷少人,大家都去補覺了;測量船上的時鐘明明已經指向凌晨3點鐘了,大家的腦子里卻執著地想著現在北京才晚上10點鐘,根本睡不著;海上已是陽光明媚,日上三竿了,大家一邊頂著刺眼的陽光去餐廳吃飯,一邊心里琢磨現在才北京時間6點多,人們還沒起床;給家里打電話,半天才有人接,電話打通了才忽然想起北京時間現在已是凌晨一兩點鐘……
對于那些長時間調整不好時差的新船員,老船員形象地稱之為“嚴格執行北京時間的模范”。
轉圈
長期的海上航行對船員的生理和心理帶來較大的影響,鍛煉身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健身房是最擁擠的地方之一。40平方米大小的健身房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施配備齊全。一幫健身愛好者成立了海上健美隊,抓住連續出海的日子猛練,一個比一個壯實,一個比一個能吃,害得食堂大廚一個勁地喊:“你們再練下去,帶的糧食都不夠吃了!”
“轉圈”是大多數船員的鍛煉方法。在只有400多平方米的后甲板,不知何時起形成了規矩:以后甲板中心為圓心,沿逆時針方向轉圈。多的時候有上百人在“轉圈”,看上去頗為壯觀。轉得多的人一天要轉兩三個小時,一個航次下來,行程上千公里。
晃動
太平洋的天,說變就變。剛才還是碧海晴空,突然間就海風舞動,大雨傾盆。遠望三號船頂著風浪繼續航行。
廚房的溫度高達50攝氏度。
悶熱中,一群年輕的小伙子,正舞動著手中的鏟子和菜刀,忙活得跑前跑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伙頭軍”。
洶涌的巨浪不斷撞擊船舷。
“郝師傅,你可以嗎?”記者看到,掌勺的郝師傅開始扭起了“秧歌”。
“放心!我沒事!”郝師傅說話間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根繩子,把自己綁在灶臺上,“我有秘密武器!這樣炒菜更好吃!我們都習慣了!”盡管身體還在左右晃動,他的雙手卻緊緊握住鏟子自如地翻飛著。
冷庫
冷庫,號稱全船的“食物心臟”。
遠望三號船這次要出海30多天后才能靠外港補給,所以對食物的儲存時間要求更高。
冷庫里有人正在整理蔬菜。記者看了看掛在墻上的溫度計:零下23攝氏度。小伙子正在一點一點地推一個大箱子,箱子太重,記者趕緊過去幫忙。手放在木頭上,好像摸著一個冰疙瘩。
為了讓蔬菜能夠保存的更好,時間更長一些,庫管員幾乎每天都要到冷庫把蔬菜重新整理一遍,把發黃、變爛的菜葉摘掉。
關庫房門時,小伙子說他是冰庫的庫管員,叫史延濤,已執行了5次海上衛星測控任務,這次“回家”后,他就要調岸上工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