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城鎮化給中國帶來了機遇,同時也蘊含著挑戰。近日,美國環保協會(EDF)、能源基金中國(EF-China)、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ISC)、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共同發布了名為《氣候變化與中國城鎮化——挑戰與機遇》的調查報告。報告中總結了中國城市在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中所獲得的經驗教訓和取得的最新成就。以云南昆明市呈貢區正在實踐的“新城市主義”為例,如何實現城鎮化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低碳、綠色生活,呈貢正在探索一條低碳生態城市發展路徑。
舊貌換新顏:以人為本 綠色生活
昆明呈貢新區于 2003 年啟動建設,規劃控制面積 160 平方公里。原有規劃沿用了中國很多新城建設中采納的“超大街區”和單一土地利用模式。“超大街區”的城市開發模式以寬闊主干道組成的路網為基礎,在平均每邊 500 米的地塊中設置帶有門禁的、單一使用性質的區域,通常街區充滿了單一重復的建筑物。這種開發模式試圖利用更為寬闊的道路提高行車效率,但卻以損害行人的安全性和自行車的通達性為代價。為解決寬馬路帶來的噪音、污染等問題,人們不得不將建筑后退,犧牲豐富連續的沿街街面,增加行人進入建筑的距離。這些因素妨礙了人們以步行或自行車的方式來使用街道,結果不僅破壞了沿街零售業,還降低了公交的可達性。
為此,當地政府先后邀請了一批國際專家參與規劃編制,特別是邀請了世界著名規劃設計大師彼得?卡爾索普對其核心區進行了重新設計。2011 年,美國能源基金會與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合作,在其核心區進行了重新設計,開展了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工程。
以小型街區取代了巨型街區,采用了以公交為導向的混合利用的土地開發模式。不同于以往劃定超大街區并在其中安排單一土地利用和建筑的模式,小尺度的街區富有靈活性,可以將住宅以及其他功用的建筑糅合在一起,從而避免了“暗區”的產生;混合布置高層和低層建筑,整體的開發強度將超過典型的住宅容積率。
此外,小尺度的街區有利于自行車和步行,減少機動車的需求,使得公交車與私人小汽車都能更為高效的運行。以公交為導向的混合利用的土地開發模式則將新區的各級中心設置在在公交服務密集的區域,以重要公交節點為中心進行高密度綜合開發,在步行可達范圍內混合設置工作崗位、服務業、零售商業、娛樂休閑以及住宅。混合利用的街區鼓勵步行,而適宜步行的城市能為當地的商業增加活力。
呈貢核心區的重新設計,通過將超大街區和主干道網絡轉變成為小型街區和緊致格網,配以多模式的交通基礎設施,既保證了通行能力,也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營造了更便捷和人性化的都市生活環境。通過核心區的“新城市主義”改造,預期可產生的環境效益包括:機動車尾氣排放減少 72%;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9%;機動車行駛公里數減少67%。
“一個城市要實現可持續,它的設計理念必須是圍繞行人,而不是以汽車為中心,居民通過步行或者自行車在城市里移動,對人體和環境健康都非常有利。” 美國新城市主義創始人彼得?卡爾索普說。呈貢新區的新規劃正是卡爾索普這一“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改善后的規劃將人放在首位,在實現低碳綠色生活、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