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越來越多的市民出門前,都會通過報紙、手機等察看天氣預報。針對廣西近期發生的大面積持續性干旱,有市民提出疑問,如果能早預測到旱情,不是可以及早做準備嗎?為什么氣象部門能預測“明日多云”,卻預測不了“百日大旱”?廣西的干旱氣候還將持續多久?3月24日、25日,記者采訪了廣西氣象臺、廣西區氣候中心的相關人員,為市民解惑。
廣西為何鬧旱災
3月25日,記者從廣西氣候中心了解到,2009年8月中旬,廣西西部開始出現干旱。截至3月24日,按氣象干旱國家標準(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進行監測,全區共有85個縣(市)發生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其中特旱8個,重旱25個,中旱34個,輕旱18個。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北海5市。
廣西的干旱天氣是如何形成的?區氣候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據有關數據分析表明,降水嚴重偏少且偏少時間長、氣溫顯著偏高是廣西發生干旱的主要原因;冷暖空氣在旱區不交匯,形成降水的條件不足,是發生干旱的深層次原因。
一是降水量嚴重偏少 2010年2月以來,廣西各地降雨量0.0~88.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其中百色市以及河池、崇左、來賓等市大部地區雨量偏少九至十成。全區平均降雨量19.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八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值。
二是降水偏少時間長 從氣候上講,廣西4月~9月為汛期,10月~次年3月為非汛期。但2009年,廣西雨季于8月就基本結束,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廣西逐月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除2010年1月偏多外,其余各月均偏少。2010年2月和3月降雨量均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值。
三是氣溫顯著偏高 2009年8月至今,廣西全區平均氣溫19.6℃,比常年同期偏高1.4℃,偏高程度居1951年以來同期的第二位。今年2月以來,全區平均氣溫16.4℃,比常年同期偏高2.4℃。
四是冷暖空氣在旱區交匯形成降水的條件不足 去年秋季以來,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氣壓場持續偏強,造成高原南側的暖濕水汽輸送較常年同期偏弱。同時,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路徑偏北、偏東,很難滲透到廣西中部和西部。冷暖空氣很難在廣西上空交匯,從而導致降水持續偏少。
天氣預報不是“經驗活兒”
老天爺的心思最難揣摩,報紙刊登明日有雨,明日偏偏就艷陽高照。如果是姓李的記者跑氣象新聞,一旦天氣預報出現失誤,其就會被冠以“李不準”的稱號。
對此,廣西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農孟松表示,大氣科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由于大氣的千變萬化,人類至今尚未完全認識和掌握其運動規律。預測干旱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廣西旱情監測站點少,分布不均,代表性差。氣象、水利、水文等旱情信息分散,收集難度大。
“氣象學界大部分人都研究溫度變化,研究降水變化的人較少,那是因為降水預報十分困難。” 廣西氣候中心一位姓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有不少市民認為預報天氣是經驗活兒。“這種說法欠妥,因為預報某一地區的天氣狀況,依據的是大氣環流的演變情況,靠的是在該地區布設高密度的監測點,通過先進技術和科學分析出來的。當然個人經驗也是一個因素。”廣西氣候中心一位廖姓負責人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