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想聽她們的真心話?很難
44歲的許永萍,有個20歲的兒子在蘇州打工,丈夫是個木匠,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每年春節回來個把月,夫妻倆如此生活已有10年。
4年前,許永萍生了個女兒,總算有了個伴。見有人來訪,她局促地用衣襟擦擦凳子,示意客人坐下。家里空空蕩蕩,顯得格外冷清。“父親前幾天摔傷了,這幾天在家掛水,天一亮我就過去幫忙。”許永萍說,她帶著女兒忙到10點多,再回到自己家,燒點菜湯午飯就解決了。
“一般幾點睡覺?”
“現在幾點天黑?”
“差不多五點半六點吧。”
“哦,我們那時候就睡了。”
“不看電視?”
“電視壞了,等兒子掙了錢再買。”
在許永萍眼里,生活是機械的、周而復始的。丈夫很能吃苦,但就是掙不了錢,她從未埋怨過,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許永萍說,他們一直想在村里找個地方,蓋房子給兒子結婚用,可那得花40萬,“這些年一共也就攢了20萬,再想辦法吧。”
丈夫偶爾會打電話回家。電話里,許永萍想不到說什么話,“就知道安慰他,‘注意身體,多買些好東西吃,想開點’。”
陪同采訪的南宋責任區民兵營長陳志明說,許永萍夫妻倆都是本村人。原來許永萍和父親在船上跑運輸,21歲回來,經人做媒成親。迎親那天,去時9人,8男1女,回來8男2女。10人一條船,繞村一周,船上兩面紅旗、兩個火把、兩個燈籠、兩只鴨子。彩禮包括2斤魚、2斤肉、49個饅頭、49個糕以及香和蠟燭等,“為什么要49個?沒人知道,反正是古人傳下來的,一個都不能差。”
陳志明經常幫人張羅婚事,對這些禮數如數家珍。但對許永萍來說,這些早已記不清了,她現在最重要的事,除了給兒子把房子蓋起來,就是把小女兒拉扯大。
許永萍懷第二胎時,村干部勸她引產。讓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商量后,寧愿接受5.6萬元的罰款,也要把孩子生下來。
有那么大的兒子,為什么還要生二胎,而且寧愿交這么多罰款——相當于她家一年半的收入?幾位村干部感慨,沒人知道她的真實想法,或許只是留守生活太孤單,想有個孩子做伴吧。
“村里小年輕的,大多夫妻倆一起外出打工,生活上能相互照顧。留在家里的婦女,都是四十開外的,在家帶孫子孫女。”53歲的劉美華是村婦女主任,也是留守婦女。她告訴記者,除了農忙,女人們平時就串串門、打打麻將。
“丈夫長期不在,村里的‘露水夫妻’應該有,大家也會議論,但真真假假不好說。”劉美華認為大多數留守婦女很傳統,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還是能夠守住底線的,“你想聽她們的真心話?很難。反正她們都不容易”。
老人、孩子、婦女,很多家庭唯獨缺了主心骨——男人。“如果村里或附近有企業,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外出打工了。”一位村干部說,可惜南宋村只有一家液壓機廠,只能吸納不到20名工人。
春節快要到了,在外打工的父母、丈夫、孩子,能回來的都在陸陸續續地往回趕。
那綿延不斷的思念,那百轉千回的牽掛,就要因為一次幸福的相聚暢快地流瀉,盡情地揮灑。春節,在南宋人的翹首以盼中,正款款登場。(記者 朱旭東 張展鵬 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