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區縣不以GDP增長率評定政績、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實施居住證制度……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月12日至13日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正式明確57項改革要求和任務。
《決定》共57條分為三大板塊
《決定》共17個部分57條,分為三大板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就《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說,按照中央“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的改革總體部署,《決定》立足北京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具體實際,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力求把北京正在開展的改革和目前已經具備條件、形成共識的改革寫深寫實,把具備實踐經驗和已經試點探索的好做法、好經驗轉化為制度設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
四方面舉措破解“城市病”難題
圍繞破解“城市病”的難題,《決定》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改革舉措,包括深化研究人口調控機制,科學制定人口總量中長期調控目標;健全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完善交通治堵機制;健全城市精細化管理體制機制。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總結講話時說,無論是履行好首都工作職責、做好“四個服務”,還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無論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歷史必然、大勢所趨,是推進首都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郭金龍要求,以解決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導向,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力求取得突破。
郭金龍說,在破解制約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難題上要有新進展。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大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和機制,建立健全具有首都特點的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切實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里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口的聚集,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城市病”,加劇了城市負擔,同時也制約城市化發展。據相關統計,北京人口2012年就已超2100萬,由此導致的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更是北京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在本次市委全會上,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成為會議決定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人口調控
●決定原文圍繞破解“城市病”的難題,落實中央關于“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科學制定人口總量中長期調控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完善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等人口調控措施。
實施居住證制度。
解讀居住證可附載社會服務功能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認為,城市人口調控機制的建立應該事先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北京把人口調控提到重要工作中,也是落實中央關于嚴控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
人口總量規劃需參考多重指標
大多數城市都有人口規模的目標,北京10年前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人口達到1800萬,而據2012年的統計已超過2100萬。下一步,城市規劃中有關人口的總規劃如何制定,人口總量如何制定是一個需要多方衡量論證的事情。“是回到1800萬還是放寬到2500萬,下一步怎么做很有學問。”陸杰華認為,人口的總規劃需要參考的指標很多,包括城市經濟發展、資源容量等。
北京要做新的人口總規劃,應該先將城市定位明確。陸杰華說,1993年提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北京的定位是國家首都政治文化中心、歷史名城,人口規模的控制則主要從經濟和就業角度考量。但現在的城市發展和局面不一樣了,北京未來會將城市功能定位成怎樣的,直接影響到人口調控的效果,只注重數量上的宏觀概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問題。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的管理模式并不創新,而是后置的末端管理手段。陸杰華認為,要落實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還是得回到城市發展功能定位上。
已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調研工作
“居住證制度已經提了多年。”陸杰華認為,居住證制度的設立可以使政府了解流動人口情況、為公共財政設計和預算提供依據,也涉及社會管理的多方面。
陸杰華說,目前北京有1/3是流動人口,如何讓這些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居住證將提供一個這樣的出口。政府缺少流動人口的服務平臺,居住證也可以附載社會服務功能,比如與社保福利掛鉤。
據了解,相關部門已經開展了關于北京實施居住證制度的調研工作。將借鑒廣東、浙江等地做法,加強和改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提升社會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新京報記者 郭超)
關鍵詞
交通治堵
●決定原文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完善軌道交通投入、建設、運營機制,優化地面公交線網結構。
落實嚴格的汽車總量調控政策和區域行政政策。
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科技和行政手段,控制機動車的使用強度,引導綠色出行。
解讀控制機動車使用引導綠色出行
北京去年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環境治理方面實施了一系列舉措,此次被提出寫入市委全會文件中,是今后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鐵漸成市民出行主要方式
交通專家、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說,文件中提到的建設、管理、倡導等措施,都是相關聯的,基礎是完善各種交通出行方式建設,形成更利于覆蓋各種人群出行需求的交通網絡。
王江燕說,在公交方面,公交優先的戰略是工作基礎。可以從完善公交樞紐建設、大范圍成區域地施劃公交專用道。“要打破現在的限制,對于出行需求大,擁堵嚴重的地方更要保證公交的優先權,施劃公交專用道。”
北京近幾年的地鐵建設速度很快,使地鐵逐漸成為出行的主要方式。王江燕認為,在今后的政府工作中,地鐵建設會側重覆蓋范圍,強化換乘點的功能性。此外,地鐵沿線主要換乘點,也將補充延伸公交線路的建設,形成方便的接駁。遠郊區的軌道建設也可以試點與大鐵路結合。
經濟和行政手段結合治堵
“以上這些措施的實施就是一個目的,控制機動車使用強度,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王江燕認為,除了收取擁堵費、差異化停車收費等經濟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也將綜合運用到治理擁堵中,逐漸形成完善的治理擁堵機制。
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交通專家和研究機構正在研究評估北京的交通出行結構,基本工作目標是通過公交、地鐵的網絡建設,吸引大量私家車出行需求。最終,北京將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公交為補充、區域交通輔助的交通格局。新京報記者 郭超
關鍵詞
大氣污染治理
●決定原文頒布實施《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動員全社會力量落實好《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落實好六省區市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
建立環境監測數據、空氣質量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完善空氣重污染的預警應急機制、聯動機制。
解讀與周邊省市聯動共治PM2.5
剛過去的2013年,大氣污染治理是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周北京人代會上,一大亮點就是將安排三項法規進行審議,包括公眾關注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
將著重于大氣污染排放總量控制
市環保局法制處處長蘆建茹介紹,《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主要針對北京現有的污染源分布情況采取不同的治污措施。她坦言,此前北京市的大氣污染防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推動,沒有系統的總量控制制度,因此即將公布的條例將著重于北京市污染排放總量的控制。
她還透露,在條例中將分別用單獨章節表述機動車污染防治和揚塵污染防治。
除了立法上突破,北京發布的《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奠定了今后4年的環保基調。計劃提出,到2017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大氣污染需北京及周邊地區共同治理
環保部環評常聘專家庫成員彭應登介紹,北京及周邊地區治理大氣污染的重點,主要就是PM2.5,PM2.5區域傳輸和相互影響的性質,決定了這個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解決。同時,實現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也是解決區域污染和城市病的一個根本之道。
目前,北京及周邊地區已經成立了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在內部實現了氣象信息的共享。他表示,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氣污染、交通擁堵,以及由于人口過度集中造成部分環境衛生狀況低下三大城市病,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城市人口、資源和環境出現了矛盾,這些問題糾結在一起,緊密聯系,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綜合的途徑。新京報記者 鄧琦
暫住證到居住證
●1986年1月1日
北京開始實施暫住證制度。
●1995年7月15日
北京規定,外來人員未取得暫住證,不予辦理營業執照等。
●2005年3月25日
暫住證不再成為外地人在京經商務工的“通行證”,但在京居住仍要辦理暫住證。
●2009年12月2日
北京市綜治辦副主任苗林透露,2010年起將啟動推廣帶有信息、服務功能的居住證。
●2011年1月
北京市有關部門稱將逐步實行居住證制度。流動人口辦理居住證后,有望根據居住年限、社會保險參保年限以及納稅情況等,享受階梯式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