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袁厲害用三輪車載著孩子們艱難前行
誰能解民間收養的“愛心困局”
電視中河南蘭考的火災現場不斷重復,袁厲害在鏡頭前傷心垂淚,蘭考的民政官員閃爍其詞……
這些讓73歲的王家玉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蘭考真應該到我們這里來學學!”他指著電視說道。
面對這場刺痛人心的大火以及被大火吞噬的7個幼小的生命,王家玉有理由感到傷心和憤怒,因為他和袁厲害有著太相似的經歷——一個18年收養超過500名孤兒;一個20年收養超過200名孤兒。
相比于火災之后收養被叫停的“愛心媽媽”袁厲害,王家玉又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他所在的安徽省潁上縣在2012年建起了社會兒童福利院,他的民間孤兒院也終于“轉正”。
2013年1月9日,據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現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即孤兒)61.5萬名,由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的孤兒有50多萬名,超過8成。
這50多萬名孤兒中有多少是在袁厲害、王家玉式的民間收養人庇護下成長,現在還不清楚。“不出事自生自滅,出事后一散了之”“合情不合法”是我國相當一部分民間收養人面臨的尷尬境遇。
“孤兒收養不是生產力,也不是政績,因此部分基層政府能動性不足。”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徐國遠分析,“我國應該加大對已存在制度的修補,加大執行力度,細化責任認定,跟進后續強制性措施,推動政府部門重視這一領域。”
愛多錢少,地位尷尬
1994年的一天,安徽省潁上縣的王家玉從街上領回了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帶回家給他做了一頓飯。“說心里話,一開始只想讓這孩子吃頓飽飯,沒想過要養他。”王家玉說道。但從此,孩子天真的眼神讓王家玉不忍心再將他送走,就這樣一個接一個,18年來他成了500多個孩子的父親。
王家玉的經歷并不獨特,在距離潁上縣不遠的太和縣,住在縣民政局大院里的徐艷俠至今還記得她收養第一個孩子的情景。7年前,徐艷俠和女兒莉莉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看到一個嬰兒被層層包裹,只有一張小臉露在外面。女兒拽著徐艷俠的手,央求地看著她,本來徐艷俠是不愿意惹這樣的麻煩事的。
但女兒莉莉說:“媽,咱能不能行行好,把寶寶抱回家洗洗澡嗎?他的棉襖都臟了。”這一句話觸動了她,徐艷俠的丈夫在縣民政局工作,平時她也聽過見過不少棄嬰的悲慘故事,這次相信善有善報的徐艷俠將孩子抱回了家,沒想到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了。如今,徐艷俠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經住著7個孤兒了。
可憐、不忍心、沒法看著孩子受苦……在王家玉、徐艷俠看來,決定收養這些孩子只需要一顆愛心就夠了,但收養之后卻有太多的煩惱讓他們寢食難安——孩子們沒戶口,入學有困難;很多孤兒是殘疾或重病,看病的支出很大;護理人員不容易請到,有時候甚至要全家上陣……
讓王家玉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那一年淮河發生水災,王家玉的所有財產在這場災難中都化為烏有,他只能向鄉親們借錢維持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等開支。這一年,當地政府為當時院內的199名兒童辦理了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孩子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資金匱乏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還是要靠社會上好心人士的捐助,但這方面捐助并不穩定。”他說。直到2012年,他收養的所有孩子都被送到縣里的社會福利院,王家玉才真正松了一口氣。
相比于經濟上的困難,民間收養身處灰色地帶,社會的不理解讓這些民間收養人更覺得尷尬。河南蘭考的大火剛被撲滅,關于袁厲害收養孤兒騙保的說法就已經甚囂塵上。
袁厲害的經歷讓徐艷俠感慨頗深:“好多人以前也這么說過我,說我騙保。”為保障她收養的7名棄嬰,縣里民政部門每月為每個孩子提供600元的補助,這招致一些人的議論,甚至還有人質疑徐艷俠夫婦靠收養棄嬰賺取國家補助,這讓徐艷俠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說:“今后再也不收養棄嬰了,一是沒有經濟支撐,二是聽到別人非議,心里感覺挺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