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蘇青夫婦用自己的方式為聾啞人群體帶來關注和溫暖
北京冬日正午,六環外宋莊畫家村的米娜餐廳已是客滿,奇特的是,這里聽不到高呼“服務員”的聲音,能看到的是服務員和客人的交流是通過手語來完成的,因為這里的服務員大多是聾啞人。
“我喜歡這里,安靜溫馨,有家的感覺”,羅一女士和一位聾啞人服務員打著手語完成了點餐后告訴記者。家住通州的羅一是兩年前經朋友介紹到這里用餐,成了這兒的常客,今天又帶來了她的好友,她解釋說:“到這兒吃飯不僅是因為菜香、環境好,重要的是為了這兒的服務員,同她們學一點手語,也是進入另外一種世界的方式。對于聾啞人,我幫不了什么,來這兒吃飯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支持,希望這個餐廳能辦下去。”
命運的決定
蘇青米娜夫婦是這家餐廳的老板,蘇青,曾經一個目光專注聾啞人生活的記錄片導演,如今多了一個餐廳老板的身份。蘇青認為今天的一切都是命運的決定。
蘇青對這個群體有著獨特情感,因為年長他四歲的哥哥就是聾啞人。小時候常常追著哥哥到聾啞人學校玩兒的蘇青好奇這里的人會用手說話,很快他學會了手語,不僅可以和他們順暢交流也擔當起哥哥同家里人溝通的橋梁。然而工作后遠離家鄉,也因經濟拮據不能常回家看看。最長的一次離家 4年后蘇青返回內蒙老家過年,當一家人圍坐一起吃年夜飯時,哥哥緊緊挨著他,用手語告訴他的苦悶。原來,因為蘇青不在,每一次哥哥同家人吃飯都是一句話不說,只能獨自喝悶酒,因為家里的人不會手語。哥哥的苦悶觸動了蘇青,已經 40多歲的哥哥即便是在家里都沒有辦法和別人交流,這種尷尬的局面維持了這么多年。“我當時想,一方面要讓更多的人學習聾人的語言,首先要從聾人的家庭開始,另一方面,我要做一部能真實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片子,讓更多的人看到它,為他們尋求一種社會的寬容。”
蘇青原本在重慶在一家影視公司從事廣告和電視節目編導工作,但命題拍攝并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期待著有一天能拍有獨立視角的記錄片。在妻子的支持下,蘇青來到北京實現了愿望。 2002年起,他開始涉足以聾啞人為題材的記錄片,其中《白塔》獲第15屆馬賽國際紀錄片 電影節“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和 “評委會特別提名獎”,并在多個國際 電影節展映。
蘇青的記錄片講述了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況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想通過記錄片呼吁改變聾人群體生存狀況。” 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中國目前約有2000多萬聽力有障礙者,教育、就業是他們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盡管政府采取了大量鼓勵措施,如企業可以通過招聘一定數量的殘疾人獲得減免稅的政策為他們帶來就業機會,仍有部分人受聘后因溝通不暢,每月只領工資卻閑賦在家。
“這種方式如同救濟,解決不了殘疾人就業的根本問題,他們需要讓自己發揮才能的工作,通過工作找到人生的意義。我開這家餐廳,也是想做這方面的嘗試。”蘇青這樣告訴記者。
受蘇青的感染,有不少朋友想請他介紹一些聾啞人到自己的企業工作,但蘇青給出的前提是雇傭者必須會手語,“不會手語意味著沒有交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給予就沒有了。會手語就不一樣了,正常的溝通能給互相之間帶來一種快樂,帶來人生生活的意義與美好,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