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終于找到“靠山”
2009年,轉機終于出現。
此時,廣州市社區服務中心面臨著新的轉型。新來的主任鄧世獻很早就兼任廣州市義工聯秘書長,在抗震救災組織的義工活動中認識了很多NGO負責人,了解到這些機構生存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辦公場所、缺少政府支持。
鄧世獻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廣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將社區服務中心改造成社會組織的培育基地,為草根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所和后勤服務,還給予財務托管支持。”
經人介紹,螢火蟲團隊入駐培育基地,按照王雪明的話說,有了一個“靠山”。
鄧世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財務托管最大的好處是,在以往的贊助中,由于對這些草根組織不信任,企業不愿意將錢直接劃撥過來。培育基地提供財務托管之后,成為贊助合同的丙方,承擔經費使用的托管責任,保證費用去向透明,但不干涉費用使用,也不收取管理費。”
有了這層保障,企業贊助逐步進入到螢火蟲團隊。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是以探訪和捐書為主,隨著時間持續,加入我們的義工越來越多,我們開展了‘奇妙世界’網絡課堂,教留守兒童一些知識。”王雪明并不認為自己的想法很高明,舉辦這個活動是因為之前一個很小的細節觸動。
“好多孩子都沒有照過相,我們帶著相機和打印機去。拍完打印出來的時候,他們又是好奇又是驚喜。”王雪明說,為了讓孩子們體驗數碼科技的樂趣,所以想到開設這樣一個項目,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信息時代的科技。
他始終堅信:“有時候,一本好書,一次啟發,就會讓一個孩子的夢想萌生。”
在這些資助下,螢火蟲又把服務領地拓展到福利院,形式很簡單,“給他們開生日會,過一個集體生日——其實他們都是被遺棄的孩子,哪一天是生日都不知道。”
但孩子們很開心,馮綺霞說,“因為在孩子們口中生日會就是吃蛋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