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后勤人員在為志愿軍炒炒面、炒米。(姜廷玉 提供)
志愿軍以炒面代干糧的由來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由于敵機瘋狂轟炸,晝夜封鎖破壞志愿軍后方供應線,致使志愿軍的口糧和副食供應難以及時得到補充。而且即使有時得到補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飯,敵機發現哪里有炊煙,馬上就會狂轟濫炸。加之戰事緊張,戰士們常常也來不及做飯。
鑒于上述情況,時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的李聚奎想起他在西路軍被敵人打散時千里乞討返回延安途中,曾吃過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面,食用方便,也易保管。根據炒面的上述特點,李聚奎提出用炒面作為志愿軍的干糧。他讓東北軍區后勤部先加工一批樣品,送往前線試用。
隨后,李聚奎將志愿軍試用炒面的結果報告了彭德懷司令員,并將炒面樣品送志愿軍總部。彭德懷和幾位副司令員得知試用結果并看到了炒面樣品后很高興,當即批準組織生產供應部隊。東北人民政府根據朝鮮戰場的需要,于1950年11月12日發出《關于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各系統、各單位日炒炒面任務不低于13.8萬斤,20天內炒面總量不少于276萬斤。在各級領導帶領下,東北地區迅速掀起了一個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炒炒面的熱潮。第二次戰役前夕,彭德懷司令員讓副司令員洪學智給東北軍區后勤部發了電報,告訴他們:“送來干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李聚奎趕緊電告總后勤部,要求在每月為志愿軍準備的糧食總量中,三分之一供應炒面。后來,彭德懷司令員又讓洪學智副司令員起草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因敵機破壞,晝夜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于東北送來前方炒面頗為感謝。請今后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