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若隱若現的“懷舊”情緒——有些人常發“今不如昔”感嘆,言語中流露著對幾十年前社會風氣、“吃大鍋飯”的計劃經濟的懷念,認為當今世風日下。那么,究竟該怎樣看待這種“懷舊”情緒呢?這個問題值得重視和探討。
本刊約請中央黨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編者
一般說來,懷舊情緒,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流露,是對逝去的歲月一種恨愛交加的情感;帶有對現在的生活的一種不滿足而失落的情緒;可謂一種“現在還沒有找到家又迷失了來時路漂泊無根”的感覺……但是,這里所談的“懷舊”情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過去的回憶和懷念,而是特指當前社會中出現的對社會現實的隨意指責甚至不滿而萌發的一種情緒,這是一種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的負面現象,對此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
如何認識當前“懷舊”情緒?
當前我國社會中這種“懷舊”情緒的主要表現,是沉湎于對過去事物的回憶、留戀,如有的人常常感嘆:“現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時沒有失業和就業的壓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應地則是對改革事業的責難、反感,而對進步的歷史變革持形而上學的態度,這是“懷舊”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這種“懷舊”情緒,其表現形式比較復雜,對其性質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則是對正在進行著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持懷疑態度,甚至有某種抵觸情緒,在客觀上是對新時期社會進步歷史潮流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實踐的一種否定性評價。面對社會變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對因制度、體制變革而失去了的特權及其既得利益以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留戀,并且表現為舊價值觀對新價值觀的強烈抵制。這就是“懷舊”情緒的實質內容。抱有這種情緒的人在指責新文明形態的時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據”來,但是,就其為舊制度、舊體制及其價值觀辯護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懷舊”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倒退思潮。
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作為一個社會總體的革新行為,就目前的發展內容來說,主要包括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而它的社會成果則是由人治轉變為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內對外的全面革新。事實證明,這是當今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義還在于,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成為社會主義新文明的強大支柱。所以,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必然更加強有力地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著更高的文明水平前進。從根本上說,這是我國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開放事業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衷心擁護。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機制、價值觀和思想方法的偏頗,也產生了“懷舊”情緒,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消極精神力量。這是需要認真研究和科學對待的。
“懷舊”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先來探討一下這種“懷舊”情緒的“利益”機制。歷史上任何一個大的社會改革,都要從根本上改變該社會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說,這樣的變化往往會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暫時有損失。比如說,在曾經存在的人治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總是要有少數人享有某種特權的,而由人治轉變為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后,隨著相應的特權的廢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這本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的話,這不僅利國利民,而且對個人終究也是一種好事。但是,總有一些思想狹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甚至如喪考妣,而懷念起“昔日輝煌”,于是對改革開放事業產生抵觸情緒,這就不難理解了。
再從價值觀層面研究一下有些人為什么會產生“懷舊”情緒。改革的實踐使我們逐漸深刻認識到,隨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更加覺醒了,公民的平等權利觀念更加增強了,競爭機制所激發出來的獨立自主的個人創造性更突出了,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所創造的社會主義新文明的主流,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強大能動力量。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機制,進步性質的變革就是要在人們的利益沖突中開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說,由人治向法治、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我國當代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價值觀,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這些新趨勢,總是看不慣,想不通,進而將其視為社會發展過程的“弊端”而加以責難。于是,有人哀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樸素的社會風氣再也不見了,人們對個人利益太重視、太計較了;由于思想觀點趨向多元化,人們的分歧意見越來越難統一了;甚至有些人認為,當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集體主義精神泯滅了;由于體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敗現象,等等。這類“懷舊”的人認為,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帶來的結果。如果僅從現象上看,的確能夠找出某些“根據”來為這些人的觀點辯護;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質,就可以看出這些觀點是膚淺的、片面的。因為改革的大趨勢是向著更高文明層次前進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細節末葉來否定改革事業本身,那就意味著要把社會拉向倒退。而這對中國人民來說,卻是命運攸關的大事。
消除“懷舊”情緒的出路何在?
其實,當前我國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并不是新奇的現象,因為縱觀古今中外,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每當經過深刻變革而使社會發生巨大進步的關鍵時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思想現象。這種思想情緒的基本特點,是在指責社會變革中的種種“弊病”的同時,對舊時代的種種“好處”發出贊嘆,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舊時代去的“愿望”。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帶有規律性的歷史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揭示過這種現象。人類文明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文明的前進發展,即新文明取代舊文明,在本質上是一種新制度、新體制取代舊制度、舊體制的歷史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以現實利益博弈為基礎的價值觀沖突。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承認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常常會出現一些失誤,對此,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刻意掩蓋;與此同時,改革大潮涌來,有時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這其中,令人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從根本上說,是改革過程中新舊體制交錯之際,不完善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壟斷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權力壟斷兩者相結合的產物。這些現象說明,問題的確是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但是,它們恰恰是改革不徹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當前社會中的這種“懷舊”情緒,其出路就是把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堅決進行下去,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通過繼續改革來克服改革過程中的不完善。新時期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榮”之中,是沒有出路的,更加徹底的改革才是我們的希冀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