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智庫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14日推出年度報告,發出“發展中國家正在走上一條危險的軍備競賽的道路”的警告,而遭到點名的5個熱點地區中,有兩個半在亞洲———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特別是東南亞,多國的進口武器增速達到驚人的3位數。
中國今年軍費增幅陡降,但依然被西方媒體拿來說事,英國《金融時報》15日宣稱是“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實力誘發了東南亞鄰國增強他們國防采購的努力”。這種說法遭到中國軍事專家劉江平的斷然批駁。他說:“在當前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國際背景下,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樣的中小國家通過進口武器防犯中國是違背基本邏輯的。東南亞國家軍備競賽的最大誘因來自于其內部:即一些國家對他們彼此沖突的記憶和對未來沖突的擔憂。東盟根本協調不了該地區的邊界和其他沖突。”記者注意到,東南亞并非沒有對中國崛起的擔心,但這種擔心經常被西方操弄并放大。中國已被西方塑造成了輿論的公共靶心,比如在中國周邊,把一些不好的事情往中國身上推是最保險的,而如果東南亞某國把購買美國軍火說成是對付鄰國,哪怕是媒體這樣說,也很可能會引起破壞性的劇烈反彈。
東南亞和南亞陷入危險的軍備競賽
英國《衛報》15日的文章稱,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正在加速,而其中最激烈的競爭發生在東南亞和南美洲。過去5年來,世界軍火交易額平均上升22%,遠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速。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武器購買量上升幅度最大,而新加坡則成為該地區第一個躋身世界前10大武器進口國名單中的國家,這還是自越南戰爭結束以來的第一次。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整個東南亞地區在2005年至2009年間的武器進口與前5年相比幾乎翻了一番,其中印尼增加84%,新加坡增加146%,馬來西亞增長的幅度更是驚人,達到722%。新加坡在過去5年增添了6艘護衛艦和32架戰斗機,還預訂了2艘潛艇和12架戰斗機。馬來西亞購買了2艘潛艇、6艘護衛艦和26架戰斗機。印尼進口了4艘護衛艦、4架戰斗機,此外還預訂了3架戰斗機。
瑞典電報網的報道稱,過去5年來,“發展中國家走上了一條危險的軍備競賽道路”,世界上不穩定地區的國家花費巨額資金購買作戰飛機,已經引發廣泛憂慮,這些地區包括東南亞、南亞、中東、南美和北美。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負責這份年度報告的專家霍爾特姆表示,資源豐富的國家利用所賺的錢建立他們的戰斗機機群,已形成風潮,“鄰近的敵對國家對這些采購案做出的反應,就是自己也下訂單。任何人都可能質疑,這樣能否算是這些高度貧窮地區資源分配的適當做法。”
英國《金融時報》把東南亞國家大買軍火的原因歸結為中國———“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實力誘發了東南亞鄰國增強他們國防采購的努力”。報道說,好幾個東南亞國家近幾年來“大幅度地”增加了對潛艇、戰斗機和遠程導彈的采購力度,“盡管東南亞國家仍然沒有公開對中國表示擔憂,但他們想到了這一點,其實他們正在購買的武器就是用行動做出的一種聲明。”
報告提到,越南是東南亞最新一個訂購遠程戰斗機和潛艇的國家,2009年從俄羅斯訂購6艘“基洛”級常規潛艇和12架“蘇霍伊” 30MK2型戰機。英國廣播公司的分析稱,這批軍備將使越南海軍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由于越南與中國等國在南中國海地區主權上長期存在爭端,越南購買這種潛艇的動機很明顯,就是要利用這些潛艇對爭議地區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
據記者在印尼多年的觀察,包括印尼媒體在內的一些東南亞媒體,每每提到購置武器、地區安全等話題,總會把“為應對中國崛起”作為大前提。新加坡《海峽時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幅漫畫:把中國比作一只大黑熊,突然從電視里面跳將出來說:“我們是伙伴!”,并要對東南亞小國實施“熊抱”。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大量進口武器說成是針對中國,根本是個借口,你能想象綜合實力差距這么大的國家會進行軍備競賽嗎?實際上,東南亞國家的軍備行為更多的是針對他們在該地區的同一重量級的潛在對手。
關于中國因素,軍事專家戴旭說,這是美國政府和軍火商聯合起來搞的一場營銷活動。他們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讓東南亞國家感到中國威脅。
美國“刺激”全球軍備競賽
根據報告,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武器出口國,占總量的30%,其后依次是俄羅斯(23%)、德國(11%)和法國(8%)。
國擴張軍備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其國際地位已經有所下降,最大的相對優勢只剩軍事領域,為此把現在的“超強”做到“更強”,成為美國的必然選擇。從全球范圍來說,美國對全球軍備競賽的“刺激”作用是非常大的。從上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開始,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各國都已經見識到美軍依靠先進的軍備發動“新形式”的戰爭,如巡航導彈的定點打擊、斬首行動等,以及鉆地炸彈對敵方軍事力量的摧毀等等。各國意識到,美國現在的戰爭,將是他們“未來的戰爭”,而為在“未來戰爭”中不至于吃虧,就必須購買新武器。
香農·凱爾認為,除上面所講的宏觀因素外,東南亞各國還有著各自獨特的需求以發展軍備,例如東南亞部分國家存在邊界糾紛,按周期來講包括越南在內的一些國家進入到武器更新期。
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是東盟成員,近些年不斷加強聯合,但這一地區也是世界上領土、領海糾紛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很多國家之間存在各種爭端,并時不時擦出火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有白巖礁之爭,2008年經國際法院裁決后,爭端也沒有徹底解決。菲律賓曾因沙巴爭端與馬來西亞斷交,雙方的爭議目前處于擱置狀態。邊界爭端曾導致泰國和柬埔寨2008年發生槍戰,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平息。去年5月,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軍艦就在安巴拉海域發生對峙,印尼官員當時強硬地聲稱,為了捍衛安巴拉主權,不惜與馬來西亞一戰。
正因為大量爭端的存在,東南亞國家相互之間戒備得很緊,比如馬來西亞購買了蘇—30MKM戰斗機之后,新加坡就采購F—15SG 戰斗機;印尼2009年將一艘從荷蘭手中接收的“西格瑪”護衛艦服役后,馬來西亞也迅速將一艘“吉打州”級護衛艦部署到海軍。去年底越南要購買潛艇和先進戰機的消息傳出后,泰國《曼谷郵報》曾公開要求河內對此做出解釋。《曼谷郵報》的評論說,越南要購買俄羅斯“基洛”級潛艇,這些潛艇將成為越南海軍領先于該地區其他國家的一個強有力武器,這也是東盟其他國家買不到的,過去20年間,泰國海軍和軍方總部一直試圖購買潛艇。泰國專家一致認為,泰國的艦船已經不能有效地滿足巡邏和保護泰國沿海淺水域的需要。
中國國防大學學者孟祥青認為,中國周邊的國家加大軍備投入,除應對多元化威脅的考量之外,還在于海洋意識的覺醒。在海洋利益上,離不開一個大背景。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經過近30年發展,東南亞的沿海國家在去年要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大陸架劃界申請。這是最近幾年東南亞國家一直在海洋問題上積極活動的重要背景。(孫天仁 周戎 陳一 王艷 王躍西 馬俊)
相關評論:
外國專家:盯著中國搞軍備競賽是短視的
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美籍專家香農-凱爾認為,國際關系中的“朋友-敵人”理論,使得很多亞洲國家認為,中美之間早晚會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不排除爆發戰爭的可能,那個時候,亞洲國家是需要“站隊”的,從目前的態勢看,靠著美國的大樹似乎更可靠,屆時他們就是美國的朋友,中國的敵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盡早依靠美國軍備把自己武裝起來,是把工作“做到了前面”。
但香農-凱爾說,其實這樣的思想是短視的,東南亞國家的軍備擴張,同樣會刺激中國,于是亞洲范圍內的軍備競賽就會爆發,到時候受益者只有美國,他們完全可以隔岸觀火。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