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越送越多,情卻似乎越來越淡。近日,記者調查走訪了多位市民,普遍反映過年最大的苦惱,竟然是為拜年發愁。送禮品吧,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都不缺啥,想買份合適的頗費心思,送來送去浪費也不少;送錢倒是簡單,只是滋生攀比,更怕淡了情誼。老人還好說,最頭痛的是給孩子的壓歲錢。到底送什么?怎么送?或是不送?這都是個問題。
年節成了“年劫” “蟻族”、新人不敢回家
“發了2000多元年終獎,還不夠拜年的。”還有一周就要過年了,老家在黃岡的李翔卻十分發愁。李翔去年剛參加工作,家族表親多,5家都有孩子,一家給300元,就要花1500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要盡孝心,至少也要四五百元,“給父母還啥都沒表示。”這個年怎么拜?小李一想就覺得頭大。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苦惱者大有人在。央視網調查顯示,很多蟻族表示春節不敢回家,其中28.59%的人因為囊中羞澀,15.75%的人因為自己一事無成,10.75%的人因為壓歲錢看漲。
同樣發愁的,還有不少新人。家住漢口的張林去年結婚,妻子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算下地有十好幾個。“200多元的禮物拿不出手,少說一家也要按300元的標準。”張林一算,拜年一項要5000元以上,壓歲錢要花四五千,還有岳父岳母大人要孝敬,這個年沒有1萬元根本拿不下地,還擔心岳父岳母嫌自己小氣。“幸好我家的親戚都在外地,年終獎還沒發,就全靠它了”。張林說,他手中的存款只有2000多元,現在只盼望著年終獎,多點再多點……
一本難算的經濟賬有時還引發家庭矛盾
面對拜年送禮,一般市民也感覺壓力不小,“銀子不夠用,賬算不過來。”
“后來我就學‘精’了,每年就搶著先給壓歲錢。”武昌市民劉女士向記者大倒苦水。劉女士夫妻倆共有7個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過去,總是對方先給她的兒子壓歲錢。結果,先給了100元的,至少要還150元;200元的,要還300元,就像借了“高利貸”。“平進平出面子上過不去,還多了又吃不消。”劉女士說,自己也不想這樣算計、這樣“市儈”,可平常百姓家庭,柴米油鹽樣樣要花錢,確實沒辦法。
事業小有成就的楊先生,還為給壓歲錢和老婆鬧過矛盾。楊先生有2個姐姐,從小到大對他照顧很多。前年過年,楊先生和老婆商量好,每個侄子給500元的壓歲錢。后來,楊先生覺得少了點,臨時加了500元。沒想到,姐姐把壓歲錢原封不動還給了楊先生的老婆,一下子露了餡,兩人大吵一架。“其實我們不會吃虧的”,和老婆理論時,楊先生覺得給得多姐姐也會還得多,可老婆認為給多少是小事,關鍵是暴露出楊先生對她的不信任,還有“兩邊給一樣多才公平”。
老家在棗陽的劉女士還告訴記者,從小到大,她的父母到哪兒拜年都要把她帶上,到哪兒玩都不允許。長大后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大家族里一堆孩子要給壓歲錢,不靠她收回來這一年就虧血本了。
送禮如何收支平衡,也讓不少市民頗費周折,市民張先生一邊講一邊哭笑不得。“走親戚還禮一般要價值基本相當,猜不出來價格的禮品,只好抄下品牌名稱再到超市詢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