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房辦喜事到數字化婚禮的時代變遷
明后天又是雙休日,金秋的北京又迎來一個花車滿街的結婚好日子。
30年間,北京人結婚方式幾經變遷:從借間新房結婚,到新人在豪華酒店迎賓;從收到20多個臉盆的賀禮到親友越洋發來網上祝福;從穿件中山裝做禮服到訂購名牌婚紗;從在院子里搭大棚辦喜事到流行草坪婚禮、燭光婚禮;從煩瑣的單位證明和婚檢手續到5分鐘辦完結婚登記……它們記錄下一個時代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巨大變化,如今年輕人說:“結婚讓我們自己做主!”結婚越來越成為更加私人也更加講究個性的事。
1979年
借來的桌子
沿胡同排了一長溜
見證人:曾建興
談起自己當年的婚禮,家住朝陽區團結湖的退休中學教師曾建興現在仍然記憶猶新,“那個年代,我也算是大操大辦了,正趕上1979年的春節,舉國歡慶,我弟弟從部隊退伍回家,一家人團聚,于是就借著辦婚禮熱鬧一下。”
“當時結婚請來親朋好友超過百人,那就絕對屬于大辦了。我家當時住在東城區一條胡同的大雜院里,就在院子里搭了一個大棚,用磚砌了一個灶臺,大師傅是我父親單位食堂的廚師,給人家的報酬是兩條煙一瓶酒。然后就開始整條胡同挨家去借桌子椅子,借鍋借碗。”
婚禮當天,十多張大小不一的桌子沿著胡同排了一長溜兒,真是夠排場。他穿著一身藍色中山裝,那是他爸爸壓箱底一直舍不得穿的;新娘子穿的是紅棉襖。也沒什么接親儀式,新娘子一家和親戚朋友都是坐公交車或者騎車來的。當時婚禮也沒什么特別的程序,過去北京人結婚那些老禮兒都在“破四舊”的時候破沒了,所以他那場盛大的婚禮其實就是大家坐一起吃一頓。他和新娘子給大家發糖,是一種叫“雜拌兒”的水果糖,敬酒敬的是“洋河大曲”,好幾塊錢一瓶的,算是很高檔了。對于那天的飯,親戚朋友普遍反映不錯,油水很足。
這場盛大的婚禮也給曾老師一家帶來一點小小的煩惱,在清點親戚朋友送來的禮物時,他們發現足足有20多個臉盆,寫著“毛主席語錄”的鏡子也有不下10塊,還有不少被面、枕頭。此外,為了辦這場婚禮,曾老師一家向街坊借了100多斤全國糧票,他和弟弟從自己44斤的糧票定量里每月拿出一些還上,還了很久才還清。
“我當年結婚時的新房就是父母把家里的房子騰出一小間,大概六七平方米的樣子。這已經很不錯了,當時有不少年輕人結婚新房是借的,結完婚各回各家,只能長期分居。那時社會上已經開始流行‘三轉一響’,也就是所謂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但是妻子并沒有管我要這些,我只是請了個木匠,打了一張床和一個大衣柜。”曾老師夫妻兩人就這樣開始過起了簡樸的日子,相伴走過這么多年,那場“奢華”的婚禮也成為兩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