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水后遺癥”不容忽視
引江濟漢由國家投資,將給當地帶來可以預見的效益,但隨之而來的人水和諧等問題不容忽視。
引江濟漢渠是一條“人為”開鑿的運河,它勢必改變長江和漢江流域之間的關系,應放到整個流域來考量其自然價值,放到整個社會來評價其經濟效益。長江干流面臨缺水威脅,如何持續補濟漢江?隨著清水下泄,長江河道被“刷”低,自流這種低成本引水能維持多久?后續成本將追加多少?這些問題都會隨著工程的推進而逐漸顯露,是應該提前謀劃的。
其次,人們最大的擔憂是水生態的治理保護。長江中游和漢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稠密,工農業相對比較發達,水域的環境承載有限。有關專家指出,引江濟漢有助于改善漢江下游水生態,但難以從根本上杜絕水華等污染,“關鍵在于加大對兩江的截污治污力度。如果沿岸‘排水’過多,即使全部達標排放,進入長江、漢江后整體仍是‘不達標’。由此來看,調水量再多也無濟于事,甚至會加重污染。”此外,在長湖地區建設水上“高架渠”,對于生態和景觀的利弊,除了論證外,尚有待實踐檢驗。
長江荊州段部分區域屬于血吸蟲病疫區,如何杜絕血吸蟲病傳染源從長江向漢江轉移擴散,一直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據了解,有關部門規劃設計之初已充分考慮這個問題,并由湖北省血防部門提出了相應對策,通過建設沉螺池等配套設施,控制傳染源。
除此之外,水權補償之爭亦在困擾漢江這條河流,引江濟漢入江口上距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尚有將近380公里的江段,對其水量減少的問題還缺乏相應的補貼措施。
解渴之后,引江濟漢工程能夠做到造福百姓,惠及民生,實現“造血”功能,這才是人們最大的期盼。 (本報記者 張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