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基礎設施的時序分析
在健康基礎設施方面,我們選擇4個相關指標為代表進行分析。1970年以來,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水平變量,床位比例等3個指標為交叉變量。
健康基礎設施的變化趨勢
在健康基礎設施的4個指標中,1個指標屬于上升變量,3個指標為轉折變量。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可以反映水平變量的變化特點;而床位比例和醫院密度的變化可以反映交叉變量的變化特點。
健康基礎設施的變化,我們采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床位比例、醫院密度和公立醫院密度四個指標的變化進行分析。關于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的變化,以中國為例,2003年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m2,2013年增長為1.46 m2,2030年計劃達到2.3 m2,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在醫院設置方面,OECD統計數據表明:1980年以來,醫院密度和公立醫院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目前,美國醫院密度和公立醫院密度分別為17.97個/百萬人、4.55個/百萬人,日本分別為66.72個/百萬人、12.25個/百萬人,加拿大分別為20.54個/百萬人、20.31個/百萬人。
在床位配備方面,世界銀行統計數據表明:在1960~2014年期間,床位比例先上升后下降;2014年,德國為8.2張/千人,美國為2.9張/千人,英國為2.7張/千人,中國為4.8張/千人。
健康基礎設施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健康基礎設施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僅以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代表進行分析。2013年,日本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為19 m2,美國約為16 m2,中國約為1.5 m2。
在世界健康服務的60個分析變量中,從變化趨勢的角度歸類:上升變量為34個,下降變量為8個,轉折變量為5個,波動變量為7個;從發展水平的角度歸類:水平變量為29個,交叉變量為21個,特征變量4個;從發展極限的角度歸類:開放變量為9個,極值變量為51個。
據悉,《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6部年度報告,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