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三五”時期展望
按照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的部署,我市“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及對福建、廈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落實中央支持福建、廈門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加快產業、城市和社會轉型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明確經濟發展、發展動力、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四大類30項主要目標,提出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類發展指數(HDI)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戰略任務是:
(一)以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帶動力,構建“5+3+10”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形成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軟件信息服務等一批千億產業鏈(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節能減排、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廈門標準體系。整合提升現有產業園區,新建成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兩大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國有企業、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等為重點,整合要素資源,扶持優勢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力爭突破60%。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達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達70%。
(二)以統籌協調加快城市轉型。大力實施大海灣、大山海城市發展戰略,通過“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一島一帶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間格局,統籌優化島內中心城區和島外新城建設,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廈漳泉同城化,實現一體發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系統性、協調性和承載力、宜居度。統籌建設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建成福廈高鐵、廈深高鐵和4條地鐵,形成城市快速路網;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300萬標箱;空港旅客年吞吐量2900萬人次,翔安機場投入使用;建立大平臺、大數據,初步建成國際知名智慧城市。
(三)以綠色低碳推進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大花園城市發展戰略,嚴守生態控制線,涵養保育山體,綜合治理流域,修復近海生態,鞏固提升水環境和空氣質量。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節能減排降碳和生態環境質量等主要指標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走出一條生產穩健發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態優美宜人的文明發展成功之路。
(四)以開放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全面建設自貿試驗區,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體制機制,投資貿易顯著便利化。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打造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樞紐、經貿合作樞紐、海洋合作樞紐、人文合作樞紐。進一步拓展對外經貿,加快引進來與走出去,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總部基地。申辦和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市場運作的高端會展和文體賽事,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
(五)以包容共享加快社會轉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居東部發達城市前列,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53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54萬人,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40張。建設文化強市,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共同締造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保持全國領先。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六)以先行先試構建對臺戰略支點。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服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創新兩岸產業、貿易、金融等合作體制機制,拓展多層次多領域往來合作,廈金融合率先取得突破,成為臺灣民眾赴大陸就業定居首選。對臺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對臺跨境人民幣業務量突破1000億元,經廈門口岸赴臺旅游人數、臺灣經廈門口岸進出人數保持大陸首位。廈門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最活躍平臺、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