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繼續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關切的民生實事。
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新增50萬個就業崗位。實施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計劃,推動高校新建一批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加大貸款擔保貼息、社會保險費補貼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更多青年投身創業。深入開展職工職業培訓,支持企業探索實施新型學徒制。
增強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能力。提高養老金水平,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完善來滬從業人員參加職工社會保險辦法。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面開展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建設老年宜居社區,新建50家長者照護之家、8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新增7000張公辦養老床位。推進醫養結合,強化社區居家養老的醫療服務,新增50家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擴大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范圍,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新增供應5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啟動建設一批大型居住社區外圍配套項目,出臺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管理辦法。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55萬平方米,完成郊區城鎮舊區改造4萬平方米,實施舊住房改造300萬平方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建設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擴大義務教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規模,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構建高校分類管理體系,制定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擴大綜合評價錄取試點范圍。
建設健康上海。堅持公益性導向,完善公立醫院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降低藥品加成率,降低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重。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院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新建11個醫療急救分站。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實施人群健康干預計劃,開展市民健康促進行動。制定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
深化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繼續做好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對臺和僑務工作。
(五)提高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堅持重心下沉、政社互動、共建共享,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切實保障城市安全有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強化城市安全。突出重點場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從嚴從細落實安全責任,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健全軌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體系,啟動建設危險化學品電子標簽自動識別系統,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機制。開展鍋爐等重點設備專項監督檢查,完成住宅小區老舊電梯安全評估、燃氣管道占壓整治,完成226萬平方米危險房屋和嚴重損壞房屋處置,為100個老舊住宅小區增配或改造消防設施。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和演練,強化街鎮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居住證制度,多措并舉嚴控人口規模。開展居民評議監督街鎮機關試點,持續推進居委會、村委會減負增能,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和治理。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更好地團結群眾、服務群眾。完善社會矛盾糾紛的多元化解機制,推行信訪事項網上公開辦理。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筑牢治安巡邏防控網、武裝應急處突網、群防群治守護網,集中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嚴密防范、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建設平安上海。
加強城市綜合管理。系統開展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街鎮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有效運轉,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力量下沉街鎮全部到位。鞏固和擴大城市管理頑癥整治成效,實施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全過程管理。加快落實住宅小區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改造2000萬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90萬戶老舊住宅小區供電設施。繼續創建國家公交都市,開工建設延安路中運量公交工程,新開通20條“最后一公里”公交線路。提升路網服務效率,新增76條單行道,建成17條區區對接道路。
(六)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城市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高郊區發展水平。
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分類推進鎮域發展,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實施一批非建制鎮改造,完成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編制,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開展一批名鎮名村改造利用。積極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啟動建設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突出生態環境治理,完成15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2000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全面關閉不規范的畜禽養殖場,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將村衛生室與鄉村醫生全面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成80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完善農民集中居住政策,鼓勵農民進鎮進城居住。
繼續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鼓勵發展種養結合、機農結合等多種類型家庭農場,新增245個家庭農場。加大對農業科技應用推廣的支持力度。鼓勵純農地區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改革。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鎮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建立集體建設用地跨村流轉機制。推進農村綜合幫扶,進一步完善“造血”機制。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七)全面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高文化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深化中國夢、城市精神宣傳教育,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開展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完善精神文明測評體系,開展講文明、除陋習主題活動,實施市民修身行動計劃,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規劃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大歌劇院,建成世博會博物館、國際舞蹈中心等一批文化設施,建立健全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機制。公共文化服務云整體上線運行。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機制,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部實現社會化、專業化管理。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金融等深度融合,提升網絡視聽、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能級,建設高端文化裝備基地。支持影視、文學等版權交易平臺建設,建成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二期。
推動文化創新和文藝創作。建設新型媒體集團,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文藝、新聞、出版等文化人才培養計劃,設立名家大師工作室。支持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施文藝創作新品、優品、精品扶持計劃,發展網絡文藝,推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促進體育事業產業協調發展。推廣全民健身,舉辦第二屆市民運動會,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辦好國際滑聯上海超級杯等重大賽事,支持上海體育健兒在第三十一屆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八)以更大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強化聯防聯控和區域共治,堅決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務。
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完成城市開發邊界劃示。全面推開城市有機更新,加快工業用地二次開發,低效建設用地減量7平方公里。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擴大裝配式建筑應用規模。啟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規劃建設蘇州河深層雨水調蓄隧道工程,建成中心城區4個區域排水系統。
力爭提前完成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完成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治理,出臺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落實港口船舶減排措施,實施空氣質量保障應急辦法。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28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編制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新增100萬戶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綠色賬戶”。深入推進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第一批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啟動第二批17個地塊綜合治理。
為市民提供更多綠色空間。加快建設崇明生態島。
建成外環生態專項50公頃。建設生態廊道,新建林地3.5萬畝。新建綠地1200公頃、城市綠道200公里、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