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

發布時間: 2015-11-27 13:59:17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三氟甲烷 生產性服務業 梭梭林 引調水工程 農業溫室 試驗監測 風險區劃 后續制度 標準煤耗 植被覆蓋度

二、適應氣候變化

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圍繞《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從農業、水資源、林業和其他生態系統、海岸帶及相關海域、氣象領域、人體健康等多個領域開展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農業領域

加快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現代化建設。2014年以來,農業部會同中國氣象局制定《應對厄爾尼諾現象實現抗災奪豐收預案》等4個工作預案,下發18個防災通知,提早落實防御措施。組織開展“加強指導服務再奪夏糧豐收”、“東北抗春旱春澇保春播”兩大攻堅戰和“強化服務科學抗災奪取秋糧豐收行動”。

推進保護性耕作。2014年,農業部投資3000萬元在多個地區開展保護性耕作,實施項目縣84個、試驗監測基地10個。截至2014年底,全國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達6.47億畝,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29億畝,減少農田風蝕6450萬噸。

繼續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加強土壤培肥改良,開展“到2020年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等工作,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業、抗旱保墑、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色防控等技術,繼續推進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西南“五小水利”工程以及南方地區節水減排工程建設。

加快農田水利建設。2014年國家安排農田水利建設資金540多億元,共開展22個省區188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續建、改建骨干渠道長度4432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16121座;更新改造74處大型灌溉排水泵站,開展120個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和63個牧區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建設。

(二)水資源領域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繼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國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區、市)市縣級行政區“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確認工作已全部完成。完成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開展7個水權試點,制定《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管理辦法》,啟動105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河南等11省率先開展水生態文明創建。

加強河湖管理與水資源保護。進一步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用途管制,組織編制了7大流域重點河段(湖泊)岸線利用管理規劃,全面部署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劃定管理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了46個縣(市)開展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編制《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制定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出臺了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達標評估技術指南,對175個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環境保護部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項目三大監控體系基本建成,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

加快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14年,全國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7.4萬平方公里,其中綜合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實施生態修復面積2萬平方公里。2015年上半年,繼續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等工程。

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水利部繼續實施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包括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新建大型灌區工程和跨界河流開發治理等工程,2014年共開工17項。推進大型灌區骨干灌排工程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等項目。

加強防汛抗旱工作國家防總2014年共啟動防汛抗旱防臺風應急響應10次,組織實施城市和生態應急調水,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全年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為歷史最少。編制并組織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實施方案》,開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洪水風險圖編制和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

(三)林業和其他生態系統

強化戰略引導。2014年,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5—2020年)》,明確到2020年林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措施。

加強森林綜合治理。2014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分別完成林業建設任務367萬畝和557萬畝;2015年上半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已完成61%,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營造林任務全部完成。

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濕地保護。繼續實施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和濕地保護補助項目,完成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全國森林火災次數和受災面積顯著減少,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17.32億畝森林得到有效保護。截至2015年6月底,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數達346個,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達569處。

強化草原生態保護。進一步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啟動并指導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推動實施退牧還草等草原保護建設重大工程。加強草原防災減災和執法監督。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3.6%,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2億噸。

(四)海岸帶及相關海域

加強海洋災害觀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全國11個沿海省份均加強海洋災害的觀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工作,國家海洋局推進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建設,開展海洋碳循環監測與評估,強化海洋預報預警。開展海平面變化監測,開展了面向沿海重點保障目標的精細化預報,進一步完善海洋漁業生產安全環境保障服務系統,向中國53個漁場28萬余條漁船提供海浪和風場預報警報信息。

不斷完善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國家海洋局組織編寫《中國海平面公報》和《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開展國家、省、市、縣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試點,修改完善《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技術導則》、《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災害風險排查技術規程》。

積極推動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選取山東壽光、浙江溫州、福建連江和廣東惠州大亞灣等海洋災害較為頻發的地區開展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推動建立健全海洋減災綜合管理體系。

加強海島地區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中央專項資金支持修復保護項目30余個,在江蘇、上海、浙江和海南等地所轄海島修建防風、防浪和防潮工程,建設沿海防護林工程,有效改善了海島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提高了海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五)氣象領域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編制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管理辦法》,國家級預警信息實現自動對接。完成了洪澇災害風險致災因子、脆弱性變化分析與評估,制定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區劃技術指南。完善了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體系建設,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定量化評估業務試點。

開展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繼續開展我國7個大氣本底站溫室氣體觀測站網能力建設。開展了華北、東北、華東和華南區域的霧-霾數值預報,更新了國家級環境氣象模式污染源清單,開展了全國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業務。通過衛星環境氣象監測平臺開展逐日霾監測業務,開展了大氣環境容量評估,建立了重點城市空氣污染人群健康影響基礎數據庫。

開展重點區域、特色產業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開展干旱對農業和水資源影響實時定量評估,開展有針對性的風力發電氣候影響評估。編寫出版《三峽工程氣候效應評估》報告,編制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首次發布《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評估報告》藍皮書。在9省實施農業與糧食安全、災害風險管理、水資源、能源、城鎮化、人體健康等六大優先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示范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

(六)人體健康

開展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防控工作。加強傳染病監測、報告和處置,進一步完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加強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和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印發《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等技術方案,指導地方開展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衛生應急保障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氣象局等部門對我國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發生形勢進行分析預判。印發《關于做好當前登革熱防治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高溫天氣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通知》,開展防汛、抗旱、防臺風衛生應急督導檢查,組織做好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和高溫天氣醫療衛生服務工作。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及氣候變化相關的健康問題研究。國家衛生計生委積極開展適應政策指標研究,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開展全球環境基金項目“適應氣候變化保護人類健康”。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