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社會扶貧取得的主要成效
六十多年反貧困的實踐,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其中,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在扶貧開發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社會扶貧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發揮著政府扶貧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全國開展的各級黨政機關、人民軍隊、企事業單位的定點扶貧,東部15個省市與西部10個省市區開展的東西扶貧協作,以及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等社會扶貧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社會扶貧已經越來越成為扶貧開發工作中最有潛力、最具活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1.日漸增強的社會扶貧理念
在中國,最早參與社會扶貧活動的機構是與農村聯系多,資源動員能力強的政府部門。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參與社會扶貧的非政府組織、國際機構越來越多。雖然政府部門組織的定點扶貧、對口扶貧仍然是社會扶貧的主體,但是,社會各界對社會扶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尤其是在21 世紀以來,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個人參與扶貧的數量越來越多,參與扶貧的領域越來越廣泛,社會公眾對于社會扶貧的觀念更加接納和認同。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更多的社會力量愿意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方面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可以說,社會公眾對社會扶貧的接納和參與,體現了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此外,貧困對象對社會扶貧的認知程度也在提高。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基層官員和貧困群眾對社會扶貧的價值理念和操作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社會扶貧觀念的日益增強為社會扶貧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2.初步形成的社會扶貧格局
社會扶貧理念始于1978 年的體制扶貧階段,而現實意義上的社會扶貧產生于20 世紀80 年代的定點扶貧,90 年代社會扶貧則以東西協作為主要特征。在扶貧行動的參與方中,社會扶貧一直相對較弱。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實施階段,企業擔當了社會扶貧的主角,而在后十年以創新為基調的扶貧政策中,扶貧辦將積極鼓勵民間的參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社會扶貧格局。從主體來看,機關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干部職工,社會公眾等成為社會扶貧的主要力量;從形式來看,逐步形成了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結對幫扶、社會救助等為主體的社會扶貧格局;從社會扶貧領域來看,主要集中于支持產業發展,援建基礎設施,發展教育衛生,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從組織形式來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共同推進減貧事業發展的局面。可見,在30 多年的扶貧實踐中,社會扶貧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扶貧模式。
3.日益凸顯的社會扶貧成效
政府扶貧屬于第二次分配,社會扶貧屬于第三次分配,不可或缺。而且從發展趨勢上看,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有能力并有意愿捐款扶貧的人越來越多,屬于第三次分配的社會扶貧的作用會越來越大。①其中社會扶貧領域的定點扶貧和東西協作扶貧的成效最為顯著。截止到2012 年底,參與定點扶貧的中央單位達到310個,比上一個綱要時期增加76個,定點扶貧首次實現對592個重點縣的全覆蓋。同時,東西扶貧協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東部省市加大了對內蒙古、云南、甘肅、四川等西部對口協作省份的財政資金援助力度;配合發展改革委,協調新增上海、蘇州、杭州和廣州四市對口幫扶貴州。據統計,1996 年至2010 年來,東部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共向西部無償援助資金78.6 億元,引導企業投資6972.7 億元,組織勞務輸出265萬人次;②實施了一大批包括學校、公路、水利、農田等在內的扶貧項目;派出了數以萬計的扶貧掛職干部和各種類專業技術人員及扶貧志愿者,支持西部培養了大量本土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為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減貧進程、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扶貧活動正在逐步壯大。
(作者:武漢大學中國減貧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