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以上,可滿足各類海域使用的水質要求。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海洋保護區、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總體狀況良好,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養殖活動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但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陸源排污、環境災害和生境破壞等影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十一五”期間,94%以上的我國管轄海域海水質量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年均面積為3.2萬平方公里,與20世紀末相比已有所下降,基本局限在近岸區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海水中的主要超標物質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全國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并保持基本穩定,但局部區域沉積物的石油類污染較嚴重;近岸海域貝類體內的污染物殘留水平與“十五”期間基本持平。
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狀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主要仍處于健康與亞健康狀態,其中紅樹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多處于健康狀態;河口、濕地和海灣生態系統基本穩定,多處于亞健康狀態。“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并啟動了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使得過去長期處于不健康狀態的生態系統出現好轉跡象。截至2010年,海洋保護區總數量達201個,與2005年相比增加30%;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總面積增加4倍,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各種典型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等正逐步得到保護。
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 “十一五”期間,重點監測的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水質狀況總體良好,其娛樂用海功能基本得到正常發揮,但也受到溢油污染、赤潮、綠潮等環境災害的影響。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基本滿足增養殖活動的環境要求,部分養殖區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重。我國海洋傾倒區和油氣區監督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環境狀況總體穩定,未因傾倒活動或油氣開發活動產生明顯環境影響。
主要入海污染源狀況 江河攜帶污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是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千萬噸以上。排污口污水中CODCr、氨氮、總磷等為主要超標排放物質,但其超標率近年呈顯著下降趨勢。海洋大氣污染物沉降也是海水中營養鹽和重金屬污染物的重要來源。
海洋環境災害及風險 “十一五”期間,我國近岸海域及沿海地區仍受到各種海洋環境災害的影響。海洋赤潮災害仍然處于多發期,年均累計赤潮發現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赤潮多發區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河北和天津沿岸海域。2008年以來,南黃海海域連續發生大面積綠潮災害,對當地漁業生產及濱海旅游等開發活動產生嚴重影響。近年來,海洋溢油事故風險升高,相繼發生了山東長島及大連新港重大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一定損害。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災害嚴重,黃海濱海平原地區和南海部分沿海地區呈加重趨勢。遼寧、山東、江蘇和海南部分岸段海岸侵蝕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