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5 海洋環境災害
5.1 赤潮
2010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69次,累計面積10 892平方公里。東海赤潮規模仍然最大,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分別為39次和6 374平方公里;南海為14次和223平方公里;黃海為9次和735平方公里;渤海為7次和3 560平方公里。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明顯低于近5年平均值。
2010年5月份赤潮發生次數最多、累計面積最大,分別為23次和 5 730平方公里;其次是6月,為15次和4 292平方公里;7月為8次和311平方公里;9月為7次和52平方公里;8月為6次和317平方公里;1~4月和10~11月,每月均不超過2次,面積也較小。上述各月份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普遍低于近5年各月份的平均值。
2010年,引發赤潮的生物共19種,其中東海原甲藻引發的赤潮次數最多,為18次;其次為夜光藻12次;中肋骨條藻和錐狀施克里普藻各6次;紅色中縊蟲和米氏凱倫藻各4次;赤潮異彎藻、多紋膝溝藻、角毛藻各2次;海洋卡盾藻、紅色赤潮藻、尖刺偽菱形藻、利馬原甲藻、鏈狀裸甲藻、螺旋環溝藻、裸甲藻、球形棕囊藻、旋鏈角毛藻、隱藻各1次。與近5年赤潮優勢種類組成情況相比,毒害作用較大的甲藻類赤潮比例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