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生態文明VS GDP:重質與重量
生態文明指數是由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人均GDP)和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消耗綜合而成的,相當于對單純貨幣衡量的經濟發展進行了資源環境“系數”的加權調整,所以GDP的變動和資源環境消耗的變動都會影響該系數的調整。
本著以指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為目的,課題組著重關注生態足跡的變動對指標帶來的影響。2007—2009年中國各省區市生態足跡的總體變動,如圖3所示,全國平均水平生態足跡變動是正向的,增加了0.59全球標準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有5個省市的生態足跡出現了負增長,分別是山西、北京、天津、甘肅和上海,另外貴州、湖南、江西等地的增長非常緩慢。山西出現了最大幅度的生態足跡的降低,下降了0.51全球標準公頃,其中95%是能源地的降低。
雖然山西省總體的生態足跡仍然巨大,但這種大幅度的降低的確與當地產業調整以及節能減排的政策引導有很大關系。而北京和上海這類較發達城市出現生態足跡的降低符合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因為此類城市正向更為集約和依靠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階段邁進,能源利用更加集約,而居民生活對環境保護和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理論上,理想的經濟發展方式應該是在人均GDP提高的同時,生態足跡呈現負增長,或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據此,課題組把2007年到2009年人均GDP的相對增長率和生態足跡的相對增長率分別作為兩軸,做散點圖(圖4)。
圖4左上角的區域是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理想的模式,人均GDP增長較快而生態足跡在降低。在這一區間內的省份有天津和山西。
經過案例分析可以推測,天津市經濟發展與濱海新區的帶動關系密切相關,注重提高質量的集約化發展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山西省則受益于其加快產業調整和逐步降低能源消耗的重大舉措。
北京和上海市位于左下角,生態足跡雖然在降低,但是由于本身人均GDP水平已經比較高,所以經濟發展的同比增長速度相對較慢。
圖4中間一段的省份屬于經濟發展與全國基本同步,而生態足跡變動也基本在增加,這里聚集了大多數的省份。
圖4右上角的內蒙古、重慶、陜西等省份,盡管經濟發展處于全國前列,但是資源消耗水平和環境影響對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也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利影響,亟須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而位于圖4最右下角的新疆則處在非常不利的發展狀態中,經濟發展速度慢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同時生態足跡卻在大幅增加中。此時地區發展需要的就不僅僅是生態建設,則是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
(本文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中國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序》編輯而成。文中具體數據核算方式與2007年排名情況見2009年第32期《誰的生態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