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們在中共江蘇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全省總體上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江蘇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時期,是積極應對復雜多變形勢、全省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的五年。我們堅持科學發展導向,好字優先、又好又快推進經濟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面落實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見事早、判斷準、行動快,迅速出臺了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業、促進外經貿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呈現出創新引領、增長較快、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后勁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903億元,年均增長13.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財政總收入1174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0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82億元,年均增長18.6%,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187億元,年均增長21.5%,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64.2%。進出口總額4658億美元,其中出口2706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線通水通航,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具備送水出省條件;電力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4000公里,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滬寧城際高速鐵路建成通車,長江過江通道達到7個,建成連云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億噸港口達到6個,蘇南碩放機場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漣水機場建成通航,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時期,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的五年。堅持調高調優調強取向,制定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啟動實施新興產業倍增、服務業提速、傳統產業升級計劃,產業結構明顯優化。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224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2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興產業引領新一輪增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占工業銷售收入的23%。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0%,比“十五”末提高5.1個百分點。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務業快速發展,蘇南地區出現服務業投資超過制造業投資的新態勢,南京形成“三二一”產業發展格局。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1%。區域創新能力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評價中連續兩年保持全國首位。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標。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重要進展。太湖湖體水質持續改善,確保了飲用水供水安全。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護耕地、保障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氣象預測預報、地震監測工作和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加強。
“十一五”時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措施,連續七年保持“三農”投入增加、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好形勢。2010年糧食總產647億斤,高效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三分之一,農業增加值由全國第六位上升為第三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深入實施農村實事工程,解決了127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五年轉移農村勞動力227萬人,轉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達到57%,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h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8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步伐加快,蘇北五年承接500萬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過萬個,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蘇北蘇中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省整體納入長三角區域范圍,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沿海地區發展步入快車道。積極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綿竹災后恢復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
“十一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的五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國資、民資、外資各展所長,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取得新進展,民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實施財力下傾的新分稅制財政體制,深化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地方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資產達到1.5萬億元,占全省金融資產總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資渠道拓展、規模擴大,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加快發展,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39家。價格改革穩步推進,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省市縣政府機構和鄉鎮機構改革基本完成,擴權強縣改革有序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綜合改革試點穩步開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省市縣三級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實現縣級以上行政機關全覆蓋、所有行政權力事項全覆蓋、網上行政監察全覆蓋。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基本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待遇績效掛鉤全面實行。77%的縣(市、區)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五年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100億美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國家級開發區,各類開發園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境外投資快速增長,對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國領先。
“十一五”時期,是民生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辦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事,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現實的利益問題。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18元,年均增長10.2%和8.2%。城鄉居民就業穩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8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實現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申請保障性住房和租賃補貼應保盡保。著力構建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安全網,五大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均突破千萬,社會保障待遇不斷提高,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實施脫貧攻堅工程,362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行,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率先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公共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面加強,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順利實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范圍不斷擴大,有線電視和農家書屋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舉辦第十七屆省運會,第二屆青奧會落戶南京。扎實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逐步健全。擴大基層民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做好信訪工作,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和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加強市場監管,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績效考核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國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穩步推進,優撫安置、擁軍優屬、軍民共建活動成績顯著。民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檔案、史志、參事工作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慈善事業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在中共江蘇省委堅強領導下團結奮斗的結果。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