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1年的主要任務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對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推動全省“四個發展”,順利實現玉樹重建目標,意義重大。
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仍然極其復雜。國內外經濟發展相互影響,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難題相互疊加,區域競爭更加激烈,機遇與挑戰并存。形勢越是復雜,越要有堅韌不拔的勇氣;任務越是艱巨,越要有攻堅必勝的信心。我們深知,在青海做成一件事不容易,需要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我們正確把握方向,善于搶抓機遇,積極開拓創新,就一定能在這片廣闊的熱土上,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不斷奪取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建設的新勝利。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四個發展”為主要路徑,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全面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增強投資和消費協同拉動,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實現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奮力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5%。以內,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國家規定目標以內。圍繞實現上述目標和要求,重點做好八項工作:
(一)正確把握宏觀調控政策,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最大程度釋放政策效應。一是用足財政政策。確保財政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爭取今年國家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總量繼續增加、中央代發地方政府債券規模超過上年。加大對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對基層的財力轉移。進一步提高支出水平,爭取年底專項結轉比上年壓縮一半。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出國、車輛購置及運行費、政務接待費實行零增長。二是用活金融政策。加大金融資源調控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各銀行對我省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加快發展地方銀行、農信社和保險、證券、產權投資等非銀行金融市場,力促信貸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在全國的位次不后移。力爭企業直接融資、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信貸實現新突破。三是用好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政策。落實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意見及實施細則,落實支持藏區發展政策,將政策措施轉化為發展優勢。四是全力穩定物價總水平。這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出臺的物價調控政策,建立調控物價的長效機制。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提高自給能力。實行政策激勵與價格干預相結合的辦法,引導重點流通企業在穩定物價中發揮積極作用。嚴格整頓農貿市場,發展社區直銷點,讓農牧民和居民多得實惠。密切關注物價走勢,建立社會保障標準、困難群眾生活救助與物價上漲掛鉤機制。青海的特殊區位和經濟結構,使得調控物價難度很大,但物價問題事關百姓切身利益,我們已下定決心,盡最大努力,減少物價過快上漲對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二)加快災后重建步伐,為建設新玉樹奠定堅實基礎。今年是災后重建的關鍵之年。計劃安排投資200億元左右,力爭形成實物量150億元。完成全部重建項目規劃設計和農村住房重建,完成大部分城鎮住房重建,開工建設大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項目,實現重建任務大頭落地。主要采取五項措施:一是抓緊做好冬春各項準備。加強工程、建材和設備的養護,做好項目的規劃設計和申報審批工作,組織施工力量,改進建材供應方式,開展干部業務知識培訓,強化群眾工作和基礎工作,為大規模重建做好充分準備。二是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做好建材、運輸、電力、施工、現場調度等保障工作。加快項目建設。確保已開工的學校、醫院等項目全部建成,結古鎮道路、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基本建成,加快推進震損文物及宗教活動場所的修復。三是強化項目和資金監管。加大審計、監察力度,規范管理災后重建資金和捐贈款物,確保資金物資使用安全。實行項目施工全程監理。確保工程質量安全、施工安全和參建人員健康安全。四是進一步落實責任。加強現場指揮部、州縣以及各援建力量的統籌協調,增強工作合力。強化州縣政府主體責任,細化分解任務。及時解決援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援建單位主力軍作用。五是全面提高重建水平。在著力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才培訓和軟件支持,為公共服務類建成項目的運營管理創造條件;更加注重生態和環境保護,加強地震、氣象和地質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治理,推廣使用光伏能源和節能環保材料,走低碳重建之路;更加注重產業提升,大力發展商貿旅游文化業,著力培育特色資源加工業,加快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靈維護,在重建物質家園中建設精神家園。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卓有成效的災后重建,讓災區人民生產生活上一個新臺階,讓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三)堅持投資消費雙輪驅動,增強拉動經濟增長的合力。把調整需求結構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一方面,繼續保持投資強度,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0億元。進一步發揮重點項目的投資帶動作用。爭取工業、民生、藏區的投資增幅均在25%以上。抓緊開工建設格敦鐵路、格庫鐵路、德令哈機場、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安排省財政墊支20億元以上,科學組織冬春季施工,提前啟動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等27個重點工程。加強項目管理和投資環境建設,著力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消費能力,拓展消費領域。既立足省內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又面向省外開拓游客消費市場,爭取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有新的提高。一是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擴大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加大政府直補,增加轉移性收入;支持全民創業,增加經營性和資產性收入。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健全事業單位以目標考核為主導的工資獎金激勵制度,完善公務員工資和津補貼制度。二是積極培育消費熱點。繼續實施好我省促進消費升級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發展文化、信用、社區服務和老齡消費。重點實施大規模住房建設等投資促消費工程。大幅增加城鄉保障性住房工程,同時成倍擴大農村獎勵性住房工程,由去年的5萬戶增加到10萬戶。支持城市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費。提高公積金繳存比例,深入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積極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我們有信心通過五年的努力,使城鄉困難居民住房條件發生根本性變化,讓絕大多數農牧民都住上寬敞明亮的磚瓦房。
(四)夯實“三農”基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一是著力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0億元,統籌推進引大濟湟、黃河沿岸水利綜合開發、水源建設、東部城市群綜合供水網絡四大骨干工程,抓緊建設湟水流域、黃河沿岸、柴達木盆地三個百萬畝灌區,加快建設湟水北干渠一期、石頭峽水利樞紐、扎毛水庫等工程,完成北干二期和西干渠前期工作。實施飲水安全、灌區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草原水利、農村小水電五項民生水利工程,力爭開工松多、大華水庫建設和溫泉、黑石山等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西寧、格爾木等城市防洪工程。二是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建設農牧業示范區和實驗區,實施河湟流域八個百里萬畝(萬頭)工程,提升油菜、馬鈴薯、蠶豆、蔬菜、中藏藥、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皮張和毛絨、飼草料等十大農牧特色產業。建成日光節能溫室2萬棟、畜用暖棚1.5萬棟、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60個,建設制繁種基地45萬畝,支持發展“富硒”產業園區。加強對300個生態畜牧業村的扶持,繼續以多種方式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建立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擴大全膜雙壟栽培技術覆蓋面,集成、示范和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和節本增效技術。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著力培育優勢品牌,提高農畜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完善龍頭企業扶持機制,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力爭提高3-4個百分點。啟動綠色證書培訓計劃,今年培訓5萬農牧民,使每人掌握一、二項實用新技術。實施務工技能培訓轉移工程,提高勞務收入水平。三是進一步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完成35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和40個村異地扶貧搬遷任務,確保減少貧困人口18萬人。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貧困地區,加大工作力度,讓全省所有貧困農牧民,都能分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
(五)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深入實施“雙百”行動,培育發展十大工業特色優勢產業。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5%以上,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長25%以上,循環經濟增速高于整體工業。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發展新興產業相結合,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制造、特種鋼、特色紡織和生物醫藥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建設百個重點項目,推進大型金屬礦采選、鋰電池、硅晶片、太陽能及電池組件、鋁精深加工、大型多功能鍛壓機、不銹鋼和高端玻璃等對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有支撐作用的工業項目。培育百戶重點企業。增強西寧和柴達木兩個園區引進高新技術、打造產業集群、實施資源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的能力。開工建設曹家堡臨空綜合經濟區、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加快民和工業園、樂都裝備制造園、朝陽物流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招商引資。二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強化科技人才隊伍支撐。以“123”科技支撐工程為載體,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打造一批創新型企業和各類技術創新平臺,爭取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省內人才的作用,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力度,以項目為帶動,逐步打造若干創新團隊。深入研究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力爭在研發投入、自主創新、制度設計上取得突破。三是不斷緩解瓶頸制約,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建設西寧熱電聯產、羊曲水電、柴達木盆地太陽能發電、諾木洪風電場等電源項目,確保電量平衡,努力保持我省低電價優勢。抓緊實施木里煤田總體規劃。協調解決運力配置中的結構性矛盾。加強燃油倉儲設施建設和燃油儲備。創新地勘機制,實施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力爭地質找礦實現大突破。四是加快發展服務業,全面提升層次與水平。統籌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突出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信息與中介、商貿餐飲、房地產、旅游、文化體育、社區服務和商務會展等十大產業,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服務平臺建設,培育骨干企業和新型業態,提升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我們要在服務業大發展中,為全省人民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讓高原大地展現出更具時代魅力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