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何傳啟:社會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理論

2011年01月31日15:28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地區現代化 地區 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世界現代化 排名 新人類發展指數 新人類 發展指數 HDIN 何傳啟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現代化報告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其三,社會現代化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現代化的結果與目標是相關的,相關性是逐步形成和加強的。

社會現代化的結果包括社會現代性、特色性、多樣性和副作用的形成;不同國家社會現代化的結果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兩次社會現代化的結果是不同的。

社會現代化的結果包括六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兩次社會形態轉型的完成,二是社會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三是生活方式和觀念的積極性變化,四是人類文化和健康素質的提高,五是社會福利和公平的大幅改善,六是生活質量國際差距的擴大和社會結構國際差別的縮小等。

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一部分國家達到和保持世界社會先進水平,成為社會發達國家,其他國家是社會發展中國家,兩類國家之間可以流動。一般而言,大約20%左右的國家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屬于社會發達國家;大約80%左右的國家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屬于社會發展中國家。在50年時間內,社會發達國家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的概率在10%左右,社會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在5%左右;兩類國家的地位升降處于動態平衡中。

國家社會現代化的目標是: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實現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社會先進水平,成為社會發達國家(社會現代化的國家),或縮小國際社會差距。

其四,社會現代化的動力。

社會現代化的動力包括動力因素和動力機理等。動力因素包括創新、交流、競爭、適應、國家利益和社會需求,包括社會推力(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等的推力)、社會拉力(政治發展、文化變遷、全球化等的拉力)、社會壓力(人口變化、環境變化等的壓力)。動力模型包括:創新驅動、三新驅動、聯合作用、四步超循環、社會復合互動、創新擴散、創新溢出和競爭驅動等(表2-16)。不同國家和不同階段社會現代化的動力有所不同

在不同層次、不同國家和不同階段,社會現代化的動力有所不同。

現代化一般理論的動力模型可以適用于社會現代化。

其五,社會現代化的模式。

在21世紀社會現代化大致有三條基本路徑(圖2-62)。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路徑對應城市化和福利化模式等;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路徑對應知識化和綠色化模式等;綜合社會現代化路徑對應新型城市化模式,包括城市化、郊區化、福利化、知識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的協調發展等。

一般而言,社會現代化的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等,都可以從世界、國家和地區層面進行分析,不同層面的內容和特點有所不同。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提出了廣義社會現代化的社會時間表、時間圖、周期表、坐標系和路徑圖,社會現代化的概念模型、數量模型、目標模型和動力模型,討論了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的分段理論,包括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和綜合社會現代化等,還討論了社會現代化的方法。

其六,第二次社會現代化。

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領域發生的一種前沿變化,它包括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變,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福利與公平的改善、國際社會分化和國際社會體系變化等。

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包括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國際社會競爭和國家社會地位變化,包括社會生活、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觀念的變化等。相對于工業社會,知識社會是一種新社會形態,具有許多新特點(表2-87)。

其七,綜合社會現代化。

綜合社會現代化是21世紀廣義社會現代化的一條基本路徑,它包括兩次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的聯動和持續向知識社會的轉變,包括城市化、郊區化、福利化、知識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知識化和綠色化的轉移,包括社會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福利與公平的改善、國際社會競爭和國際社會地位變化。

綜合社會現代化是兩次社會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第二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過程,它包括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觀念的變化,包括追趕和達到世界社會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綜合社會現代化包括新城市化與信息化、郊區化與知識化、知識化與綠色化并重等三階段,它的目標是迎頭趕上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標志是社會效率、生活質量、社會福利和社會制度等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何傳啟專欄

   上一頁   1   2   3   4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