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我覺得它們能聽的懂人的話我覺得特別神奇。
游客:感覺太刺激了。
記者:哪塊刺激呢?
游客:就是它們捕魚的時候,感覺把這個魚抓住不放。
楊玉藩馴化出的魚鷹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他又是如何把瀕臨滅絕的魚鷹捕魚打造成大理洱海的一道旅游風景呢?
楊玉藩就出生在洱海邊上的一個漁民的家庭。1995年,16歲的楊玉藩初中沒念完,就跟著大伯一起在西雙版納等地修水壩。
楊玉藩:從小我們就會一樣東西,打漁,打漁的話至少要2個人,那時我十六七歲,必須要出門,出門的話,人家帶你是看得起你。
楊玉藩十分珍惜這次出門打工的機會,在工地他干活很賣力。
楊玉藩:河水比較大就栓了一根繩子,他們上面所有人拉著我,我就下去,然后下去的時間等氣喘不過來就上來。那個別人干不了,人家也不想干。
大伯王月全:困難的地方人家不去干,他都報名我去干。
楊玉藩:當時年齡我最小,就是年輕好勝,人家不敢,不想做的我去做。
干活賣力,又有組織能力,楊玉藩很快當上了包工頭。到2008年,楊玉藩已經積攢了100多萬元的存款。可他卻突然放棄了在外打工,要回家養魚鷹。
朋友楊利元:原來我們兩個一起干那些工程,他也賺到一點錢了,我就說你好好干工程你干這個干嗎。
朋友楊欣:我們朋友都反對,普遍都反對他,因為當時可以說沒有任何前景,那時候。
朋友說養魚鷹沒有前景,是因為當時在洱海魚鷹很分散,每家只有幾只。沒人覺得楊玉藩還能干出什么名堂。
漁民楊利元:這個魚鷹要滅絕了,大部分就說你的這個是天方夜譚,怎么可能呢?
魚鷹曾是生活在洱海邊的白族人最好的伙伴,當地不少漁民,世代都是靠著魚鷹捕魚掙錢,維持生計。
楊玉藩:我們祖祖輩輩也就,不知道多少代就是靠著魚鷹,魚鷹是我們家庭成員中的一員。
曾經輝煌的洱海魚鷹怎么就瀕臨滅絕了呢?